皮耶罗-瓦努奇美术学院珍藏的米开朗基罗学生但迪翻制的“昼夜晨暮”石膏像(部分) 朱国荣
该厂坐落在米开朗基罗曾经居住过的艺术小镇彼埃特拉桑塔,记者昨天在厂门口的露天现场见到,由上海恒源祥香山美术馆与意大利佩鲁贾市皮耶罗-瓦努奇美术学院签约合作翻制的米开朗基罗雕塑名作“昼夜晨暮”4座青铜人体塑像已在该厂大体完成,在山区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出人体对主题的准确表现力,它们将于下月15日海运至上海。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首次被翻制落户中国,将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光添彩。
宝贵信息 成功合作
记者此次随“米开朗基罗到中国”项目工作组赴意大利,在罗马、佛罗伦萨,以及米氏诞生与生活地采访米氏重要作品的创作与现状,一路得到意大利政府有关部门与美术界友人的大力支持。
组长陈明介绍说,今年初皮耶罗-瓦努奇美术学院的一位女教授来到上海,向意大利驻上海领馆文化处长倪波路介绍她丈夫根据利玛窦赠送给明代皇帝的古钢琴制作的钢琴,偶然提起她供职的美院有米开朗基罗的学生、雕塑家但迪在米氏雕塑名作“昼夜晨暮”石膏模定稿上翻制的一套石膏像,如今要一睹米氏该组原创雕像的风采和神韵,只有从这套“镇院之宝”窥视了。今年是中意文化年,她提议可以将此作品介绍到中国。经倪波路等牵线搭桥,该项目终于合作成功。
成熟作品 内涵深刻
皮耶罗-瓦努奇美术学院院长马里奥-朗皮尼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其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最大。“昼夜晨暮”是他成熟期的作品,与他其他圣经题材作品“大卫”“哀悼基督”不同的是,这组人体塑像反映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昼”与“暮”是强壮的男性,“夜”与“晨”则是妖娆的女性,用性别来比喻人类生命各个时期的特征,米氏进入中年后,似乎想在理性深处体现雕塑的深刻内涵。
复杂情绪 独特表达
午后的光线十分透亮,尚未打磨上蜡的青铜像呈深褐色,人体各个部分的肌肉骨骼虽然没有米氏大理石原作细节那么丰富,但神韵、情绪已张开与展露。“昼”是个年迈的男子,转过身似乎刚睡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向前方凝视。“夜”是一个身材曼妙的女郎,但腹部的肌肉似乎因生育而松弛。她右手抱头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在迎接黑夜降临。“晨”也是女人,丰满、结实,但从昏睡中挣扎苏醒的样子并没有快乐。“暮”是一个肌肉强壮的男子,可他表情十分沉凝,或是沉浸在沧桑的回忆中。这组雕像具有浓厚的不安、紧张以及叹息的情绪,也许与作者心灵深处艺术复兴的理想破灭相吻合。
原作神采 精准再现
翻制雕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艺活,如果没有对原作者精神与生活的了解与理解,可能就难以表达出原作的精气神。见记者围绕着半成品打量,小玛斯姆向记者介绍了他身边更多与米开朗基罗相关的细节,他指着远处一座乳白色的山峰说,那就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卡拉拉大理石矿,米氏当年来这座小镇就是为了给教皇采集大理石,“你看到山上有一个洞口吗,那就是米开朗基罗挖的。”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看见了一件件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的原材料产出地。
大师气息 留存至今
在米氏当年喝咖啡的小镇广场,旁边一家卖烟斗的小店店主听说中国记者来采访米开朗基罗,兴奋地跑出来,赠送了几件精美的图片等纪念品。这里留有雕塑家的气息。在这种气息中,小玛斯姆表示自己十分虔诚。“我还复制过大卫像、掷铁饼者像等等。但那些都是复制,不是根据原模翻制。这次我不仅不能失真,不能把但迪的翻制像损坏,而且还要把大师原作的艺术创造力表达出来。”他憨厚地搓着手,紧张地说:“我都起鸡皮疙瘩了,我可能过度精神集中了,每天都觉得米开朗基罗在看着我。”他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