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马里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和朱塞佩-贝里尼(Giuseppe Bellini)创办了当今意大利最重要的古董博览会——亦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博览会。首届博览会的参加者不仅有意大利本国的业内人士,也有在佛罗伦萨见识到人文主义文化形象气质的国外精英。人文主义文化的定义就是对希腊伦理、审美和精神价值以精细、热情的方式进行复兴,而罗马古典主义则是其美的方法和标尺。这一过程在19世纪晚期已开始进行。许多人士,诸如路易斯-卡朗得(Luis Carrand)、约翰-坦普尔-里德(John Temple Leader)、弗莱德里克-斯蒂波尔特(Frederick Stibbert)、赫伯特-珀西-霍恩(Herbert Percy Horne)、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等都指定佛罗伦萨为其优质藏品的遴选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天然家园。而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让“佛罗伦萨风格”风靡全球的主要推手,则非斯特凡诺-巴迪尼(Stefano Bardini)和埃利亚-沃尔皮(Elia Volpi)莫数。
直到20世纪50年代,当经济和创意的繁荣催生了“意大利”风格并使其得到全球认可时,古董鉴赏家这个行业才全面成形,搭起了独到作品和收藏家的感性审美之间的桥梁。
路易吉-贝利尼(Luigi Bellini)是佛罗伦萨古董博览会创办者的父亲。他为博览会的蓬勃兴盛播下了种子:1953年,他首次进行尝试,将这座举世公认的文艺复兴之摇篮的城市里最优秀的意大利古董艺术品汇聚在了一起。
1959年首届博览会的执行委员会主席贾科莫-德沃托(Giacomo Devoto)从路易吉-贝利尼的儿子马里奥和朱塞佩那里“继承”了这一职位。这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强调展览追求的双重使命:一是普及有关古代意大利艺术的知识——它不仅仅是绘画和雕塑,也是家具和装饰,即激发审美的品位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二是纯商业性的方面,即把古董行业作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执行委员会成员还包括皮耶罗-巴贾里尼(Piero Bargellini),他在1966年佛罗伦萨大洪水的灾难性时期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楷模,是意大利(更胜于外国)古董市场最权威、最成熟的一分子。
博览会的前举办场所是富有历史意义的斯特罗奇宫——最古老、最显赫的佛罗伦萨家族的府邸。这座家族宫殿在菲利浦-斯特罗齐(Filippo Strozzi)的命令下,于1489年4月由豪华者洛伦佐(Lorenzo)最喜爱的建筑师贝内德托-达-米札诺(Benedetto da Maiano)开始修建。这一工程由朱利安-达-桑加洛(Giuliano da Sangallo)继续进行,直到1504年才由被誉为“编年史家”的西蒙娜-波莱奥罗(Simone Pollaiolo)完成,主人已是菲利浦的二儿子洛伦佐和他的新娘卢克丽霞-鲁策莱(Lucrezia Rucellai)。这座建筑历史悠久,被世人视作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杰出典范,成为了博览会的标志,代表了其国际声望。成功来得又快又猛。在博览会对公众开放的一个月里,热情的人们将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警察也被叫来维持秩序。一位著名的参观者是时任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的乔瓦尼-格隆基(Giovanni Gronchi),他以私人公民的身份在展览的最后一天莅临博览会。博览会在形象上的成功是绝对压倒性的。乔瓦尼的到来让博览会成为一场文化社会活动,其每一个细节都由贝里尼兄弟精心设计,并得到了在博览会上成立的意大利古董协会的成员的支持。要注意:这一切都发生在意大利南北大动脉索勒高速公路还仅仅是一个想法的时候,发生在专门的艺术品航运还完全不存在、所有东西都得由搬运工处理的时候,发生在通讯的概念仅限于主要报纸的“第三版”传奇性文化专栏文章和都会精英间的口口相传的时候。
两年后,在1961年,博览会由时任佛罗伦萨市长的乔治-拉-皮拉(Giorgio La Pira)揭幕,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阿明托雷-范范尼(Amintore Fanfani)的出席更使其熠熠生辉。博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交给了乔瓦尼-季诺利-孔蒂(Giovanni Ginori Conti)王子,而委员会自身的成员则包括政府部长、军队要员,和高等美术委员会主席马里奥萨尔米(Mario Salmi),以及佛罗伦萨贵族圈中年轻和年老的贵妇。1961年的博览会也是娱乐电影界大放异彩的秀场,整个活动可以以“梦幻”两字形容。络绎前来的有星光闪耀的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如仙女下凡般的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轰动全场的索非亚-罗兰(Sofia Loren)、美国演员和导演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在莫洛-鲍罗尼尼 (Mauro Bolognini)陪伴下前来的高傲的肖瓦娜-曼加诺(Silvano Mangano),亲切的宝莲-高黛(Paulette Goddard)(其代表着成熟而未被物欲横流污染的上流社会)、及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最为重要的是,佛罗伦萨古董博览会从实质上改变了人们对古董商的看法:从仅仅是古旧玩意儿的发现者,变成了对在时光中流变的艺术的形式和色彩的精致鉴赏家——也因此成为社会最高经济文化阶层的参与者。
那些年里占据主流的口味是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威尼斯和18世纪法国家具。家具的核心功能是装饰房间,而这亦是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所服务的使命。国际收藏家青睐于镀金的背景,15至16世纪的雕塑、瓷器、银器和定义为“穷人的艺术”的拼贴装饰物什。也是在这些年里,新一代艺术史学家开始对古董市场的各种要素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将古董从无人问津的冷门提升出来,给予每件古董应有的历史和纪录价值。
几届展览之后,博览会的国际知名度和声望、以及参观者的人数都呈几何倍数增长。前来的人士五花八门,从瑞典国王到希腊公主艾琳,到意大利共和国的历届总统,再到唯一能与前人媲美的当代艺术家“最佳画家”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迅速的成功让活动风靡全城,历史性的盛大展出吸引了大量好奇的游客和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数年来,展览成为了“必需品”,而不再仅限于为专家和收藏家的小圈子开放,或以其为目标观众。它已成为在经济繁荣后涌现的新晋的、华丽的中产阶级的指南。
1966年11月4日毁灭性的洪水给佛罗伦萨的古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尽管如此,1967年的博览会仍在以市长皮耶罗-巴贾里尼为首的全城努力下“如常”开幕。展览在悲剧性的1966大洪灾中幸存下来,其力量和声望如此卓著,引得其它的如巴黎博览会也从郊区搬到了市中心,搬进了宏伟的大皇宫。
佛罗伦萨博览会的名誉和成功蒸蒸日上。1977年,由于斯特罗奇宫无法使用,博览会不得不临时移师基恩蒂尼宫(Palazzo Giuntini),即今天的大酒店。在此期间,1986年,圭托-巴托洛兹(Guido Bartolozzi)取代贝里尼兄弟担任秘书长,博览会永久更名为国际古董双年展。富有自信和智慧的巴托洛兹,将意大利古董协会团结在一起,并为创办于1959年的颇有威望的协会刊物Gazzetta提供热情支持。
对于适宜永久性举办博览会的场所的寻找持续了多年。例如,1995年的场馆是Palazzo degli Affari会展中心,一栋由皮耶路易吉-斯巴多利尼(Pierluigi Spadolini)设计的精美建筑,但其会议大厅的格局对佛罗伦萨双年展这样级别的古董博览会而言却不甚合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