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的作品“立体城市”被称为“鹿特丹之魂”
鹿特丹的再造实验
曾长年致力于墨西哥城、特拉维夫老城改造的欧雷-波曼近年来经常奔走于中荷之间,他认为中荷对于古旧的闲置建筑的态度是不同的,基于荷兰的经济现状,“改装”更为现实也更为经济。
欧雷-波曼认为,这些种类繁多的空置建筑其实有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如果政府配以更加灵活的规章制度,吸引那些想在创意产业有所建树的企业家来共同开发,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大量的机会。
鹿特丹模式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鹿特丹对于荷兰这个土地面积极为狭小的国家具有样本意义。
据欧雷-波曼介绍,鹿特丹滋养了许多建筑事务所,有五家最为知名,包括库哈斯的OMA。
有人说鹿特丹称不上一座建筑之城,说建筑师之城还差不多。为何鹿特丹能吸引这么多建筑师?欧雷-波曼的回答是:“二战时,鹿特丹作为荷兰最大的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德军几乎炸平。战后新建了许多房屋,租金十分低廉,而且有大把机会,所以荷兰许多建筑事务所都开在这里。”
40年前,库哈斯从伦敦归来,特意将他的OMA事务所开在这里。他没有将他的事务所放在现代化大楼里,而是安置在一栋80年代的老旧七层建筑中。拥有270名员工的OMA是鹿特丹最大的事务所,后起之秀MVRDV与它比起来像个手工作坊,工作室改造于一座老印刷厂的厂房,只有60多名建筑师。
而鹿特丹的住宅房价也相对首都低廉,市中心80平米公寓价格在20万欧元上下,租金也远低于阿姆斯特丹,这里为年轻人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场所。
现在,不仅是荷兰本土建筑系毕业生喜欢到这里工作,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也纷纷来这里淘金。在OMA事务所,来自日本、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中国的建筑师慕库哈斯之名而来,早年间库哈斯在某国做演讲,就能招徕数位门徒。其他事务所的情况相似,多元文化的汇集让鹿特丹建筑事务所充满了活力。
鹿特丹为人们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创业氛围。“如果你是一名时装设计师,那你必须去米兰或者巴黎发展。但如果你是建筑师,那么只有一个圣地:鹿特丹。”建筑师伯纳德-厄普迈耶说,“它的设计不会让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但你会在第二眼时爱上它。它表面丑陋,但却隐藏着无数胜景。”
对于空置建筑的利用,鹿特丹也早有范例,凡-尼尔工厂就是一例。它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荷兰著名建筑师布林克曼与费洛格特的作品,是那个年代流行的功能主义建筑的范例。这里曾是一家生产咖啡、烟草的工厂,如今废弃的工厂被分隔成了许多间房租低廉的小工作室,成为颇受欢迎的鹿特丹创意产业聚集地。
近年来,鹿特丹政府发起了一项建筑改造运动,名为“鹿特丹敢于尝试”。
“鹿特丹会议中心”是另一项对于闲置房的大胆改造计划,它要建在老邮局大楼的上面。改建计划要求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同时要最大程度地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扩建和翻新。
UN Studio著名建筑师本-范-伯克尔赢得了这一改建设计工程。他们要在古老的建筑上加建一座造型时尚的大厦,将老邮局的屋顶拆掉,换作玻璃屋顶,邮局的主体将作为公共空间和购物中心,在邮局的“楼上”是高层酒店,用UN Studio擅长的线条来体现。这座建筑将把住宿、零售、餐饮和酒店融入其中。为了将新旧两个建筑统一起来。最后鹿特丹邮局的原有灰色将变成炫目的白色。
鹿特丹地标伊拉斯玛斯斜拉桥的设计者本-范-伯克尔在阐释他的设计时说:“我在设计中会考虑到现有的周边环境,我喜欢在工作中保护古老城区的特色并在新建筑设计中加以重新诠释。将现有建筑和新设计相结合将一直是城市设计的一大挑战。”
我们鹿特丹行程的最后一站便是老港口。这里曾是荷美航线的起点港口,许多荷兰人坐着“De Rotterdam”号去追寻“美国梦”,这里还有一座著名的酒店名为“纽约饭店”。
老港口已经成了闲置建筑再利用的典范。原来的候船室被改成了餐馆。餐馆的露台就是曾经通往“美国梦”的最后一片荷兰土地。在露台上向右看,就是被称为“鹿特丹之魂”的库哈斯的作品“立体城市”,这座建筑的官方名称叫“De Rotterdam”,正是为了纪念移民历史。“立体城市”高达150米,2013年建成后,将成为荷兰最大的建筑。它是一座办公、住宅等的综合体,看起来像是连接在一起的三座大楼的立方体,被人从中间切了一刀。这座建筑正是库哈斯“城市密度和多样性”理念的诠释。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