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8-13 11:37:24 来源:artlinkart.com.cn 作者:沈瑞筠 点击:
在一个多元文化,多重标准又互相依存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去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如何理解对方的立场,给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如何在相异的文化中找到可以共鸣的合作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成为当务之急。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的物质需求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模式。被邀请的5位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使用流行图像,日常生活用品作为素材反映他们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及其背后的制度和系统的反思。沙娜·莫尔顿的创作是从购物开始的,在一元店里淘到的稀奇古怪的日用品往往会勾起她的思绪。她用行为,录像和装置等形式表达了现代人身体和精神的焦虑与日新月异的技术,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关系。亚当·帕克·史密斯喜欢用幽默的方式,制造一些似曾相识又不可识别的场景,尝试绕过事物的表层,讽刺一些被人想当然的行为和想法的矛盾和拙劣。布莱恩•扎尼斯勒借用自己的生活和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对家庭,衰老,退化,男权社会和美国文化进行探讨。罗克萨娜•佩雷斯-门德斯是一个波多黎各的移民,面对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强有力的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及美国梦的精神的冲击,通过制造夹杂现实和幻像的视觉经验,她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梅根·戈登模拟史学家做学问的方式,通过研究、采访、整合的手段,对历史片段进行天马行空的重组,向观众展现一个似乎很可信但又完全不靠谱的另类历史,让观众在实际体验中重新思考主流文化机构所塑造的历史的权威性。这5位艺术家,在他们自身的创作实践上都体现了一种开放性。他们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一些已被定义的概念的重新思考。不同的社会经验会引发他们思考角度的变换。来到中国对他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制造”产品进行考察,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更丰富的层次。

 

为了进一步推进“换位”思想,这个展览还将邀请5位来自中国各地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到时代美术馆和参展的美国艺术家进行互动。美国艺术家白天进行作品的创作,晚上,美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连续5天的交流。每天晚上各由1个中国艺术家和一个美国艺术家向大家展示作品,然后就一些各自关心的问题与其他艺术家一起探讨,交换意见。

 

对“换位”的期待

 

在写这篇文章时,换位思考的展览还在一个进行时。这个展览,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态度,探讨的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这个展览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经验的集合,一个过程。它的结果不光是展厅里的展品,它包含了从展览的筹备,前期沟通,艺术家到场创作,艺术家和中国的现实发生关系,作品的完成,中美艺术家的研讨,展览中产生的问题和我们应对的办法,作品对观众发生的作用,等产生的一切细节。由于跨越了两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持有“换位思考”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展览和进行工作。展览过后,我希望留给观众的不光是对美国文化的更深认识,更希望这种态度可以被探讨并延续。

 

网络的自由消解了言论、知识获取的单一化。世界无疑是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的需要也是多样的。文化的差异体现彼此的存在价值,理解对方不是为了变得彼此相同,而是为了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并同时,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可以为我们面对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和思路。“换位思考”只是一个开始,交流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合作,和达到更有个性、更自如自在的坚持。并期待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产生符合个体需要的更广泛的自由。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