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的启蒙政策
启蒙运动兴起时,虽然欧洲各国统治者对启蒙思想抱持不同的态度,但一些人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并推动了启蒙运动,在德意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德意志境内邦国林立,征战不休。普鲁士即是其中的一个邦国。为了使国家在竞争中崛起,腓特烈大帝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启蒙政策。
作为启蒙运动的支持者,腓特烈大帝的作用不在于理论阐述,而是在于把启蒙运动的原则贯彻到行政管理中,通过法律形式和制度对普鲁士政府实施了合理化改造。腓特烈大帝登基时颁布的登基法令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即位后,即加强、扩充柏林科学院,召回许多流亡国外的德国学者,并且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前来任教。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也曾应邀到普鲁士王宫任职。
此次展览展出了画家冯·李希思齐1782年为腓特烈大帝画了一幅肖像。而在两年后的1784年,腓特烈大帝制定并颁布了一部宪法,宪法允许新闻出版自由,取消新闻检查制度;提出宗教信仰平等,废除宗教歧视;重视教育,规定适龄儿童都应进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教科书应吸收先进科学知识等等。
腓特烈大帝的启蒙政策,使原本落后的普鲁士一跃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一个邦国。
不过,与“启蒙运动中心”法国相比,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政治、法律、社会方面的变革仍然有限,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莱布尼茨、康德、莱辛、托马修斯、沃尔夫等启蒙运动思想家和活动家。
尤其在哲学方面,德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从此赢得了“思想家的国度”的称号。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这样评价:“法国人发动了一场政治和社会的革命,德国人则在思想领域发动了另一场革命,而且其意义不亚于法国大革命。”海涅所指的这场思想革命,就是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康德以他的三部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震撼了欧洲思想界。这三部著作囊括真善美的全部内容,建立了一套新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康德哲学的意义在于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开始把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外界引向人自身。
在启蒙运动的后期、18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德国文学史上爆发了“狂飙突进运动”。歌德和席勒成为这场运动的杰出代表。90年代中期,德国文学史进入了歌德、席勒开创的魏玛古典文学与浪漫主义并存的双子星时代。这两位文学巨子在文坛并肩而立,生活中则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展览展出的“歌德和席勒纪念塑像(浇铸模型副本)”印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