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次“全国美展”
1937春,国民政府曾在首都南京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全国美展”,由于时间原因,知道那次美展的人已经不多了。
“筹委会”的组成
1937年4月1日至2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曾在南京刚建成不久的戏剧音乐院(解放后为人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陈列馆(解放后为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一次轰动全国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其规模、声势远远超过了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美展”。
1936年12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第二次全国美展筹备委员会组织大纲》,延聘了张道藩、滕固、何香凝、傅斯年、徐悲鸿、潘玉良、叶恭绰、吴作人、吕凤子、陈之佛、刘海粟、高剑父、齐白石、常书鸿、林枫眠等美术界知名人士等63人,于次年1月10日组成了阵容庞大的筹备委员会,从事关于展品的征集、陈列、保管及其他各种事项。筹委会聘请了国府主席林森为展览会名誉会长、名誉副会长为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和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会长则是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副会长为教育部次长段锡朋、钱昌照,可谓阵容空前。
此外,筹委会还聘请了审查委员共46人,有胡小石、高剑父、郎静山、张大千、汪采白、溥侗、刘海粟、刘开渠、朱希祖、潘天寿、吴湖帆、董作宾、钟山隐、柳治徵等,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所有的一流书画家和学者。为办好这次展览会、筹委会先后召集了十次会议,经过积极筹划,从全国18个省及南京、上海、北平、青岛、天津5市,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央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工程学会、西北科学考察团、北平研究院等,还有一些私人参展者处,共征集到作品5545件,经严格评审,有1913件入选,其中今书法55件,今国画102件,古书画429件,西画207件,雕塑24件,建筑16件,图书102件,金石68件,铜器81件,图案39件,陶瓷175件,摄影77件,其他153件。
这次“全国美展”还设了一个编辑委员会,主要人员有马叔平、蒋吟秋、秦宣夫、温肇桐、谢海燕、宗白华、傅抱石、梁思成等。展览期间,编辑委员会推出了两期特刊,内容多为书画鉴赏,其中宗白华的“中西画法所表现之空间艺术”、秦宣夫的“我们需要西洋画吗”、吕凤子的“中国画的变迁”等学术价值极高的论文,为展览会增色不少。
盛况空前
“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正式开幕前的3月31日为预展日,这一天,国民政府的高官林森、蒋介石、何应钦、陈立夫、陈果夫、谷正纲、吴忠信、陈树人等,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前来参观,下午来客则为新闻记者及各专家。当时媒体报道:“参观者极为踊跃,国府路(今长江路)上,竟日车水马龙”,场内“冠盖云集”,热闹非凡。4月1日正式开幕的当天,场内外更是人头攒动,比肩接踵,除本地人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平均“每日数千人”,4月4日是星期日,又值儿童节,参观者竟达1.1万余人,和当时的南京人口对比,这个数字已是相当惊人了。为了满足人们的渴求,每逢星期三,展览时间延长至晚间10时,就连现在的展览恐怕也做不到。
展览会共分为6个陈列室,1—3陈列室在戏剧音乐院,4—6陈列室在国立美术陈列馆。进入戏剧音乐院大门,由左面登楼入第一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十幅摄影精品,其中钟山隐、冯四知、郎静山、黄劼之等名家杰作尤为夺目。接下来是名贵的汉代木简,由傅斯年教授从北平运来,木简是在沙漠中发现的,因沙土干燥,故历千余年而未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