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精英文化的张力和促进,大众文化会把自身保守和颓废的消极一面张扬到极限
大众文化的灵魂是在历史发展中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文精神的贯彻
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并不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现象
中国文化的问题不是大众文化过剩,而是由于文化生产者缺少一种文化本位的底线坚守
编者按近年,随市场经济大潮而兴的大众文化风靡中国,作为一个消费概念,大众文化因其文化工业批量生产的、由大众购买和消费的文化产品的特征,在喜爱潮流与时尚的都市年轻人的热逐下,成为一种强势文化现象,不仅改写着文化版图,还影响着今后的文化发展格局。 2010年末,本报曾推出“思想平台”专栏深入讨论过有关大众文化问题,对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特征、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但讨论中没有专章论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近日,我们采访到清华大学肖鹰教授,请他对这一问题予以深入辨析。专访将分上下两期刊发,今日刊发第一篇。
记者:“辽报”去年曾做过关于大众文化问题的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20世纪后,西方大众消费社会形成,文化研究方向转向了过去被精英文化所排斥的边缘领域,文化不再只是高雅的、严肃的、经典的精神、思想和艺术产品,也包括了日常平庸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产品,这就有了大众文化的说法。那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肖鹰:现代文化生态当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价值取向但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文化类型。
这两种文化的区别是:精英文化又可称为严肃文化、高雅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精英文化应当在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代文化创新两个向度发挥主导和代表作用。所谓“精英文化”,就是创造和表现当代社会具有导向意义的高水平、高品质文化。我认为,精英文化的社会功用,既表现在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又表现在构建和体现基本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这后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做社会良知”。
与精英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大众文化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从它的文化影响方向来说,它追求娱乐;从它的商业生产属性来说,它追求消费价值。这就是说,消费和娱乐是大众文化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在社会文化活动的基本层面上,大众文化又具有反映和表达社会大众的基本精神和普遍情感的动机。换言之,作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当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大众文化的真实内涵应当是大众的生活情态、文化情趣和娱乐趣味的表现,是“民风”、“民情”的文化表现,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定义的“风”。与之相对,精英文化则是“雅”。
大众文化的“风”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文化目标在于常规文化的普及;而精英文化的“雅”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在于创新和提升,就是要 “高雅”。 “普及”,就要具有娱乐的广泛性,要让大众“喜闻乐见”,大众文化产品就有“通俗”的指标,简称就是“俗”。“通俗”与“高雅”的不同价值取向,造成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在文化活动(包括生产、传播、接受)当中的差异和冲突。
我认为,在文化生态的整体当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不仅必然是相互差异、相互矛盾的,而且也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不赞成许多学者将这两种文化类型视作水火不容,相反,我将它们的冲突看作健康活跃的文化生态表现,重视它们矛盾和冲突的积极意义。具体讲,在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中,精英文化会吸取大众文化的活力,保持文化创新的生活性,使它的“高雅”富有“草根”的鲜活意味;同样,在与精英文化的冲突中,大众文化会在文化的历史推进中,获得文明和人文精神的更新和提升。
从整体上讲,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是保持社会文化生态整体张力的两极。假如没有大众文化的生活性冲击,精英文化就会抽象、僵化,演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幽灵”;同样,假如没有精英文化的制衡和提升,大众文化会把自身保守和颓废的消极一面张扬到极限。
记者:您是一位身在中国最高学府的学院学者,却没有像大多数学者那样只默默专注于某个研究领域,而是非常活跃地关注着当下的各种文化现象。您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肖鹰:因为我置身于清华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可以说是“精英文化圈子”里的一个学者。最近几年我比较关注国内的大众文化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它非常活跃,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中的重大现象本身表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复杂关系。我的专业是研究美学与艺术,我认为这些现象,无论从专业层面还是从文化整体层面,都是我应当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