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中,拍卖行竞争日趋激烈,博览会日益壮大
就艺术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国际拍卖行自然还是会占最主要的地位。但是预计在未来几年里苏富比、佳士得的影响力会相对削弱,因为在大陆有保利、嘉德等拍卖同行的兴起; 国际上邦瀚斯和菲利普斯也在迅速扩张。另外一些规模较小的拍卖行,像罗孚奥也开始能够参与竞争了。虽然艺术商人来了又走,淘汰很快,但是一些成功的艺术商人还是在市场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下,艺术博览会有一股兴起和强势发展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是艺术巴塞尔,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艺术博览会的力量足以和一些艺术机构相抗衡。迪根博士在谈到今天艺术市场中各个角色的时候,也提到了今天艺术博览会开始壮大,并成为了势力一直在削弱的艺术商人的救命稻草。但除此之外,迪根博士补充道,博物馆也在艺术市场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博物馆的不断扩张是今天艺术市场求大于供的重要原因。
纳塔莎-迪根(Natasha Degen):
纳塔莎-迪根(Natasha Degen)博士是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与商业系讲师。并长期担任金融时报、Artforum、Frieze 和纽约时报的艺术品专栏作家。她目前的研究课题是“美国战后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访谈中自然脱离不了她的研究方向,并做了深入剖析。
当代艺术市场——中美之间的比较
迪根博士在对美国战后以来艺术市场的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做了深入调研,她认为这两个市场虽然起步的时间不一样,但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从两国所处的经济背景来看,艺术市场的繁荣同样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飞速崛起的;同时,这两个国家在目前也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困难局面。而且出现一个显著特点,越来越多的藏家的收藏从传统艺术,转向当代艺术。当然,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传统艺术的价位由于逐节地攀高,迫使很多藏家将目光投注到了当代艺术市场。
现当代艺术有别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普遍被接纳性。当代艺术的特征,无论中西文化有多大差异,它都是可以融通的。目前,菲利普斯已经打算在香港开设“西方当代艺术及设计”的拍卖会,还有很多西方的画廊或者艺术商,都打算在香港甚至是北京设点。1979年以来,由于中国逐步地向世界敞开大门,也无疑给了当代艺术市场最好的成长土壤。所以我们可以说,藏家对当代艺术兴趣度在逐渐提升是必然的。
当代艺术进入中国市场应该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即便一些早年被西方人所收藏的绘画,当中国人进入这个市场后,中国藏家的“异常喜爱”也使这个市场变得更为活跃。美国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美国新建了很多博物馆并且开始收购战后艺术品。然而我们看到了惊人相似的情况:近几年来,中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也开始收购当代艺术品,由于收购部门的行为异乎寻常,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立刻形成了一种“仓储式”的格局。
历史总是由成功者书写重要的章节,而艺术史自然也是由市场的成功者推动并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的。迪根博士阐述她自己的观点,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绘画,像是王广义、张晓刚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曾经社会主义或者是现在仍然社会主义的地区的艺术作品。但是随着中国的国力各方面的增强,中国的艺术史也正在被改写。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