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卢浮宫
今年年初,在央视热播的12集大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让更多的人领略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不同魅力,也让人认识了总撰稿人朱青生。
然而,这部被很多观众称为艺术欣赏入门好片的纪录片,却让朱青生本人觉得很可惜。
可能是为了收视率和受众的需要,我的原稿被不停地修改,其中,很多尖锐的问题都变成了很平庸的问题,最后的定稿我看了后惊呼:这是我写的吗?接着,朱青生半开玩笑道,我都不想把我的名字写上去了。感觉不能把深入的问题讲清楚,很可惜。
尖锐的问题、深入的问题,朱青生想做的,是批判卢浮宫。
当时央视来找我,我是拒绝做卢浮宫的。原因有二:一是卢浮宫作为西方艺术的代表,它包含着对中国艺术的压抑;二是卢浮宫代表旧的西方艺术,现在的西方艺术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我们不能继续学习、继续延续错误。
但随后,朱青生被告知,央视已经锁定了他这位去过卢浮宫不下20次的艺术史专家。而故宫摄制组先期拍摄的平日很难看到的大量素材,亦让朱青生心动。
最终,他决定接下纪录片总撰稿的任务,开始让自己的思绪与精神往返于卢浮宫和紫禁城之间。
朱青生想做的,并不是简单地介绍卢浮宫、介绍紫禁城、介绍中西方艺术,他想力图澄清并且说明一个问题西方艺术现代化的进程,使西方文化脱离了以卢浮宫为代表的传统的、保守的封建文化,如果我们现在还对卢浮宫抱着全盘学习的态度,学到的就是西方新旧参半的文化,甚至是旧的西方文化。要知道,仅仅有卢浮宫,当年的法国未必能与中国作战。
为了纠正这个可能发生的错误,他提议,将这部纪录片的基本立场定为:中国的眼光、现代的立场。
在朱青生看来,历史上,中西方对艺术品的定义不同,中国是书画,西方则是建筑。
在西方,大师的手稿可以乱丢,这在中国不能想象;而中国历史上,敦煌壁画在最初也不被认为是艺术。这只能说明,东西方对文明的重视方面不同,各有侧重,各有忽视,没有孰好孰坏之分。后来慢慢的,随着东西方的交流,双方互相注重对方的意见,观念在改变。
只有精神转换后,才能成为强者。卢浮宫是西方封建时代产生的旧艺术,其思想早已被现代艺术所替代,所以,应当用现代的立场对卢浮宫作超越性的批判。
最终,朱青生的这些想法都被摄制组接受并吸纳。
在拍摄过程中,让朱青生记忆犹新的是卢浮宫的管理人员对央视摄制组说:这是我们看到的设备最好的团队。
这说明我们的设备已经不落后了……说完他有意地停了下来,略带自豪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