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9-01 16:50:2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诗蓝 点击:
海外生涯二十多年,回到家乡仅3年。闲下来的时候,看着地图数了数,竟发现走过了不下40个国家。俗语有“走遍天下路,读遍天下书”之说。我虽然走了不少路,但总觉得书读的不够多。

寻找母语

 

回国3年,发现在西方过时的古典,超现实,或印象派画风,在家乡还非常盛行。这使我产生极大的时间错位感。北京艺术双年展之际,法国艺术联盟主席阿龙来京参展。他对我说:我在中国找到了西方传统油画的新世界。阿龙的话含着西方老一代画家怀旧的情绪。而他也从来不掩饰他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抵触。记得在他的研修班上,当我提到综合材料绘画技巧时,他嘲讽地说,对不起,我不懂什么是“综合材料”。 但让我吞咽不下的是他在我东方的老家,找到了被时代遗弃的西方老家。他的话,让我得了“胃溃疡”。它让我感到了寻找带有个性的当代东方艺术语言的紧迫感。

 

2010年中国美术馆个展之前, 我收到法国国立美协主席贝蕾克的一封信。在谈到我在法国大皇宫展览的作品时,他这样写到:“在您的审美探索中,您把东方高贵典雅的水墨语言带入到超传统的现代艺术语言中”。我的胃溃疡也因而好转。

 

禅境审美

 

自古以来,水墨一直是展现东方宇宙观和哲学观的艺术方式。水与墨,明与暗,作为阴阳宇宙观的代表结合在一种永恒的对立统一状态。走出西方祖师的油画,进入东方祖师的水墨,似乎是我寻找母语的自然之路,当然不是唯一之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从宣纸走向画布,从水墨走向带有水墨印象的综合材料是为了对传统水墨进行突破。将禅境审美观带入当代艺术形式中。

 

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旅居日本近两年之久。大阪附近的高野山区布满了与大自然融合一体的庙宇和数千禅人。我在那里看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背景。那里的建筑,园林设计静虚,空旷。僧人的服饰和室内装饰朴素典雅,为我带来很深的禅境意义上的视觉感受。禅既始于道,也源于佛。禅境审美观(Zen aesthetics)是道教和佛学在审美意义上的综合。道教与佛教中的空和无,儒家的中庸无疑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体系当中的存在、上帝,绝对,分裂,真理等概念格格不入。 道家宇宙观的“无”和佛学中的“空”字可以被译成拉丁语的“nihil”,与西方虚无主义词根有暗通之处。 叔本华曾自称西方的佛教徒。区别在于,上帝的无,人生意义的空,让西方人恐慌。西方当代虚无主义的诞生,为他的文化大气氛带来了强烈的火药(尼采)和悲观(叔本华)味道。法国40-50年代存在主义文学也足以说明。 而面对宇宙的静虚,人生意义的无常,东方人的姿态,却是永恒的坦然,从容。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宏伟,真实,强烈,震撼,外在,永恒与绝对的艺术语言相比,禅境审美语境表达的是谦卑,虚幻、宁静、内敛、千变万化的境界。如其说是禅,不如说是东方心性的总体象征。

 

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山水,是我这批作品的主题。法国哲学家吕克 • 菲瑞Luc Ferry在“美的意义”这本书里曾经这样分析“法国园林艺术通过几何符号的艺术语言方式,营造西方理性主义的景观,它把自然理性化,以示人类可通过抽象的数学推理达到绝对真理”。回到东方禅境审美意义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禅境意义上的山水,只能是直觉的,感性的,非逻辑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水与墨,明与暗,在我的画面上,流淌在真实与虚幻、主观与客观的互动与交融中。我以为水印的潇洒 和墨迹的自然,透明,微妙,淡雅,是文人隐士心性的象征。东方人举止的谦谨柔和,像太极拳的姿态一样,令我避免形状和色彩的视觉冲击性和强制性。在抽象和具象的出入中,我突出似是似非的虚幻,疑问境界。

 

其实,凭自己的知识,秉性,修养, 我无理说禅论道。在当今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生活节奏飞快的社会中,我两脚深深的扎在凡世间,常常只有一克的耐心,一吨的激情。加在自我与他人,内心与外界,感情与理智,物质与精神之间,我常感五马分尸之痛,在叔本华钟摆上的欲望与无聊之中摇摆。俗话讲,“放不下”。无奈逃脱不掉的我,只能在画中遥望出家人的超脱,冥想世界宁静的,诗意的一隅。

 

“非禅或道,义无反顾苦修,超越时间,空间,前因后果, 唯指尖塑不尽的思茫茫 悟悠悠”。(诗 简斌)      

             

2010.11 北京环铁艺术城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