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的游戏
《新周刊》评选的确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更不会产生任何历史意义。除了百无聊奈找个话题之外,找一个能够介入艺术界的噱头,对于杂志来说,想从火热的艺术市场分得一杯羹恐怕才是其“终极关怀”。不管观点如何,不管有没有内容,不管是不是东拼西凑,噱头一定要惊人,话题一定要能引发争议……
《新周刊》的专题就是几篇文章的凑合,首先是一个“个人色彩太浓而公信度太弱”的榜单,一篇自以为是,噱头十足的文章《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大有世人皆醉唯其独醒的口气,还有一篇直接挪用的市场报告,其余就是一些无足轻重,也不关痛痒的闲言碎语……一个专题,比重都大,数量够多,但看完后不知策划人究竟是什么立场,有什么观点。
看完整个专题,不知何为标题所言”兑现主义“?何为兑现?谁在兑现?怎么兑现?用什么兑现?兑现的是什么?专题信誓旦旦的要重估当代艺术的价值,当代艺术的价值是什么?为何要重估?如何重估?重估的标准是什么?
恐怕就如吕澎所言,这个专题的目的在于“想多方讨好”,讨好市场、讨好批评家、讨好艺术明星、讨好关系户……事与愿违,偏偏完成的文章面太大,而集中点不足,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构成,缺少支撑,站不住脚,整个“兑现主义”成为一个玄之又玄的伪命题。与20世纪90年代的《新周刊》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只能说,《新周刊》在堕落,至少从制作的态度来说,如此。
其实,不单是《新周刊》,近两年来,各大媒体的艺术版块、专刊、专栏、专号粉墨登场,除了寻找刺激眼球的话题,还在拼命争取在艺术圈中的话语权。比如,某杂志就仿造Art Review的”权力榜100“,甚至连人家的版面设计都完全copy。
关注艺术明星,关注娱乐,关注天价、制造八卦、加入炒作、毫无原则的吹捧艺术家,媒体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应该扮演的客观评价,理性分析的公正角色,丧失作为媒体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成为操纵者和操盘者利益的工具,一起上演当代艺术的浮华游戏……
其实吕澎看得挺透,当代艺术就是在玩游戏,只是没有玩他所谓的“严肃的游戏”,娱乐化愈演愈烈,你方唱呗我方登场,什么都不戴也有几幅面具。不管是唱红脸还是白脸,不管是演关公还是曹操,不管是演的好还是歹,这些都不重要,关键的是你得出场,要让人记得,要出名……
当代艺术价值榜,愚乐全中国!
我是来看戏的!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