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画家的尴尬
画家张建青是西宁画院的专职画家,这也就意味着他不会像王文龙那样为稻粱谋。
“我的许多外地朋友,都因为卖画致富了,他们的工资仅仅是零花钱,可是我们一年到头也卖不出去几幅画。价位低得还不如外地一个美院学生的作品。”张建青说。
收入上的差异,带给青海画家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当我们的话题落在如何平衡现实和理想上时,张建青沉默了许久后回答,或许对于大多数青海画家来说,凡·高就是他们的精神偶像,可是偶像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就连自己也说不清楚。
张建青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初,西宁的艺术家开始有了市场意识,大家这才知道画画不仅是一种消遣,自己的作品也能换成钱。马西光、贾允中等知名画家的作品,刚一投入市场就获得了许多书画爱好者的追捧,但是他们的作品价位很低,在今天看来,就是“象征性地收费”,可这毕竟让许多画家看到了希望。遗憾的是,近二十年过去了,青海的书画收藏市场并没有根本的起色。价位低、市场小、老百姓的审美水平不高,依然是制约青海书画市场发展的瓶颈。
“青海画家的作品如果在本地卖,价位不到外地市场价的一半。青海艺术市场刚刚起步,青海人艺术品收藏意识淡薄,经济购买力差,制约了本地画家与市场的接轨。”张建青说。同时,张建青认为,青海缺乏真正具有经济实力和艺术眼光的收藏家,也是一个阻碍青海本土画家走向市场的关键所在。“早几年我给西宁某单位画了一幅一丈二的山水画,这幅山水画如果拿到外地,至少能卖三到五万元,可是我只要了一万元,他们还给我讲价,我怕丢了这个机会,只好以七千元成交。”张建青说。
除了心理上的压力外,张建青这几年感受最大的还是经济上的压力。“我的工资只够维持我一家老小的正常生活,就艺术创作而言,笔墨纸砚要钱,外出写生也需要钱,靠工资维持我的艺术创作十分艰难。”张建青说。
一位成功者的市场感言
油画家杨少彤是我省最早被国内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画家之一,这几年他的油画作品在国内市场上销路良好,作品价位也始终保持着一路上扬的走势,可以说,杨少彤是我省为数不多的依靠卖画获得丰厚利润的成功者之一。
杨少彤说,青海书画市场多年来一直呈现了这样的状态,书法比国画好卖,国画比油画好卖。因为油画的价位高,销路一直很不好。这几年,杨少彤的作品几乎全部卖给了外地的画商,按他的说法,青海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品收藏市场。“经济的落后,限制了艺术品的价位,审美眼光的局限,制约了高雅艺术的市场发展。”“我们对于普及高雅艺术,做的工作还不够,老百姓至今没有建立起收藏高雅艺术品的意识。”杨少彤说。
他甚至认为,对于青海画家来说,走进市场就意味着到外地发展。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创作元素,以雪山草原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以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民族风情,都是备受外地人喜爱的创作题材。事实上,反映这些内容的油画作品都能在拍卖会上拍出好价钱。“青海画家反映这些内容的作品,在青海就是卖不了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我不认为青海画家的水平差,他们的作品卖不出去,是因为我们本地不仅没有一个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更没有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和中间商。”杨少彤说。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