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运动的张力》展览现场,2009
2009年,隋建国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个展《运动的张力》,光是布展就耗时半个月。他在30米长、15米宽、12.5米高的空间中,放置了两只缓缓滚动的巨大铁球(直径分别为3.6米和2.3米),并在四面的墙上铺设了一个钢管通道系统,通道中小铁球在滚动和撞击,不断发出或沉闷或尖锐的巨响,在管道的某一处小铁球会飞出场馆,在外面的空间迂回一圈之后,又回到管道中,循环着其大肆轰鸣的旅程。
对此感兴趣的人会问:“作为一个雕塑家,隋建国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作品?”往回追溯,艺术家早在2006年的一个访谈中的对答也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在《雕塑,时间的形状——巫鸿、隋建国对谈》一文中,巫鸿教授对隋建国提出了一个疑问: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始终延续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线索,一条是以早期的《结构》系列、《衣纹研究》为代表的具象作品;另一条是以《美院搬迁》、《女人•现场》等为代表的与“行为”有关的,更加概念化的作品。这两条线索一直在平行的持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隋建国是这样回答的:“我一直企图找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雕塑概念,将上述二者容纳进来。我现在想,只局限于雕塑恐怕不行。它应该是一个把空间和时间及作为其核心的运动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即一个事件。在事件这个层面上来理解雕塑,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分开的、只看实体雕塑的概念。”
隋建国的一番话道出了他试图拓宽雕塑边界的初衷,他希望不只局限于雕塑实体本身,而在一个“事件”的层面上看待雕塑。“事件”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这就与新闻性发生了很大的联系,突出了事件的轰动效应和广而告之的功效。这与雕塑家企图改变雕塑在当代艺术中一直较为被动尴尬的位置,建立雕塑在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独立平等的地位的努力似乎不谋而合。
然而仔细体会他的说法:“一个把空间和时间及作为其核心的运动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其落脚点恐怕不在将雕塑提到事件层面后带来的效应,而只是着力于雕塑语言自身的拓展。隋建国将体量造型延伸至空间造型,再融入时间的维度。而时间往往通过运动来展现,由此,又将传统雕塑中相对固定于架上的静止的雕塑,加入了运动的因素。然而,我想“事件”最后不仅凝结为一件作品,还应该包含着人的因素,可以体现为一种行为,一种在物理的时空中不断运动变化的艺术活动。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运动的张力》的双重定位,它不仅是一件雕塑艺术作品,更是在将雕塑概念延伸之后,生成的事件性创作,即以一个艺术活动的方式存在。整个展览过程既是观者欣赏感受的过程,又是事件继续发展的过程。在这种隐形的事件性创作倾向中,隋建国对空间、运动、时间等概念的运用以及人在艺术活动中的定位与以往是有很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