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08 13:55:41 来源:artforum 作者:栾林 点击:
隋建国:“我一直企图找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雕塑概念,将上述二者容纳进来。我现在想,只局限于雕塑恐怕不行。它应该是一个把空间和时间及作为其核心的运动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即一个事件。在事件这个层面上来理解雕塑,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分开的、只看实体雕塑的概念。”

《运动的张力》中钢管通道系统延伸至场馆空间外部的部分

《运动的张力》中钢管通道系统延伸至场馆空间外部的部分

 

(一)空间:人的境遇

 

隋建国对事件氛围的营造,体现在他精心设计的现场体验中。跨入展场,就仿佛置身于纷杂而又充满危险的建筑工地,地面上两个巨大的运动中的铁球,牢牢地掌控着对绝大部分地面的控制权。依墙而建的脚手架将观者围困在现场中心,不得不遭遇随时涌动而来的金属。除了这种体量的威慑力和空间的局促感,声音更成为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小铁球在脚手架中滚动碰撞的声音充斥着展场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其势力范围远超过地面上的大铁球和耸立的脚手架。这种无处不在又震耳欲聋的巨响配合着地面上的危机感,进一步加重了对观者神经的压迫。

 

不仅在展厅现场,这种声音的威慑在展馆外也大肆横行。《运动的张力》是为今日美术馆1号馆的主空间量身定做的,它有效的利用了今日美术馆原本是旧房改造而来的契机,将隐藏于美术馆的旧有的窗户打通,贯通了展览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立起了与公共空间的关联。小铁球滚动撞击的历程被延伸至展馆外,这种声音的霸权又被强行施加于场馆之外的人群。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在距离场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的时候,艺术家就已通过声音在观者心中铺设了悬念和暗示,但观者往往只关注于悬念的引诱,迫切的希望进入场馆一探究竟,却忽视了这同时也是一个象征着危险的暗示。

 

一旦进入这种充满压迫和紧张的氛围中,胆小的观者初入其中,第一反应往往会像笔者一样夺路而出,稍事休息之后,再次进入,还是难以忍受在这样局促的空间中无比聒噪的声响。正是在意识逃离的情况下,潜意识浮出水面,人的多种感觉器官被不自觉地提高到最灵敏的高度:眼睛密切的关注着地面上滚动的两个铁球,耳朵不自觉的追随着管道中小铁球滚动碰撞的声音,整个身体警觉的随时准备作出反应。

 

此时,置身现场的观者,不再是通常的艺术展览中自由进行欣赏活动的主动的一方,而滚动的铁球、侵犯性的巨响也不再是被动的静静立于架上的雕塑,主被动关系被完全倒置。由艺术作品的“被观看”,转变为观者在环境的压迫下强烈的“被感受”的境地。但不可忽视的是,观者在压迫下本能的应对和调整又凸显了其内在的主动位置。

 

人从来不是被动的动物。在稍作适应之后,观者的主动性并不止于对危机的应对,更有着自觉地对抗。在展览现场,不断有人跳过地面上的一排汽车轮胎(防止铁球滚出场地),闯入大铁球的领地,与其一较高下。充当这种挑战者的往往是年轻的男士,他们或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式的打游击,或力拔山兮式的阻挡铁球的前进,甚至试图改变其运动的轨迹。类似的场景轮番上演,充满力度与韵味。但也总有人抱着胳膊,站在旁边,始终不动声色的注视着这一幕幕的发生。

 

在挑战者看来,艺术家营造的整个空间在带有危险性的同时,又是观赏和感受的客体。在“抱胳膊”一族看来,挑战者已与艺术家的创造融为一体,进而成为观赏的对象。而“抱胳膊”一族中的众多观者的相互观看更增加了观赏这一层面的复杂性,看与被看在这种条件下不断循环衍生,既包含了艺术家创造的客体,也离不开观者自身。这时,《运动的张力》作为事件的特质才初露端倪,正是这种观者的介入,生成了行为的主体,经营着整个艺术事件。这里暗含了隋建国一开始就设定的身体性的因素,即观者以整个身体来感受作品,而非单单依靠视觉,听觉、触觉、潜意识都在艺术家营造的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种对身体感知的强调正如隋建国在他的作品《恐龙》展出时,一改在雕塑展览中禁止触摸的惯例,在作品旁贴上了“请触摸”的字样,希望观者通过与作品的“亲密接触”更好的感受艺术家的表达。

 

(二)运动:涌动的生命力

 

从象征主义的角度对《运动的张力》进行解读,不难发现其中闪动着对现代社会发展模仿的影子。金属的材质、脚手架都是城市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整体压迫性的氛围又是现代城市生活对人们心理影响最好的写照。生存环境不间断的变化,让人被迫保持最高的警觉,应对随时到来的危机。而小铁球在滚动和撞击中不断发出的声响敲打在观者的耳边,更真切的营造出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看不到的焦虑。

 

在观者与地面上大铁球的互动中,看着好事者与大铁球博弈的“抱胳膊”一族往往代表着在时间长久的消磨下,斗志退化的“成熟”人士,他们选择旁观生活,而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中庸而不出格。相比较而言,所谓的好事者永远只有那么几个,他们或以与铁球周旋为乐,或以被人关注为乐。也许有人真的力大无穷,改变了铁球运行的轨迹,但实际情况更倾向于:他们最终疲于奔命,加入到“抱胳膊”一族。

 

类似的题材让我联想到展望的用不锈钢餐具布置的《都市山水》,与《运动的张力》充溢的压迫感和危险的气息不同,《都市山水》温和而精致,它不动声色的展示着一个富丽堂皇甚至油光可鉴的城市图景,人的因素还只存在于传统的观看位置。而《运动的张力》展示的是人们在这种城市的图景之中是如何生存应对的,更有趣的是,这里人类生存的方式不是通过艺术再创造的方式加以呈现,而恰恰是通过观者自身的现场表现而得以完成,观者本身既是雕塑事件的行为主体,又是其构成部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