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一种文化修炼 2011-09-09 17:11:4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姜黎 点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国家机关工作时,李国昌就开始了对中国传统艺术品的收藏。到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当代艺术闯进了他的视野,曾经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目前的个人收藏是传统经典和当代艺术双线进展。

收藏家、中国森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北京)李国昌

收藏家、中国森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北京)李国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国家机关工作时,李国昌就开始了对中国传统艺术品的收藏。到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当代艺术闯进了他的视野,曾经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目前的个人收藏是传统经典和当代艺术双线进展。其中的当代部分,李国昌个人偏好于富有“经典性、有东方精神内涵”的作品,尤其在八五、八九艺术史上有美术史价值的作品。多年传统艺术品的收藏,使得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进其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也使他对当代艺术的选择遵循个人审美、判断的倾向——他更欣赏“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邃的、有高贵的精神体现,并通过当下社会精英的创造性转换,形成普世性的、前瞻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在他眼中:“能体现(传统文化)凝聚性和(当代社会)创造性的结合——这也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

 

“从投资套利角度看,当代艺术确实有它的价值;但作为有社会责任、崇高理想的人就没必要在艺术上通过炒作、低买高卖进行投机了。”谈及拍卖市场的“高热现象”,经过多年经商和市场历练的李国昌是一位理性而温和的参与者,不会因“肾上腺素”上升而冲动购买:“(拍卖)市场里的现象和问题确实很多,但我经受得住市场的诱惑。”但不追逐、不盲目的李国昌也并不唱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后续表现——“(艺术品)市场会被后进入的购买者继续托下去,这种繁荣一时半会还不存在问题,因为除了少数极受追捧的艺术家的价格已经太高,其他也比较好的艺术家的作品应该说还算理性定价、理性增长。”

 

李国昌出资并牵头成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中国当代艺术基金”、《艺术银行》杂志、《艺术时代》杂志“墙美术馆”、参与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等组织和机构、策划并推动了系列中外艺术交流展事、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艺术银行”的概念,与金融机构形成了实质上的合作,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进程。通过这些尝试要“把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际,把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带向国际,让世人领会其精神,建立起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领域的话语权”——李国昌相较其他人,更多地流露出了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与格调。他正站在全球眼光和借力资本大势的基础上,进行着“最当代”的中国艺术品宏观架构和战略实施——学术与资本在相互支撑、互为借力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2006年李国昌就明确提出了“艺术银行”的概念,并出版了以此命名的针对高净值人群的艺术杂志。现在回看,这应该是李国昌敏锐地连接艺术与资本的尝试与探索。“国内的银行、甚至是国际大型金融机构都愿意与我们合作,”“(其实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把艺术与资本进行有效结合,比如艺术品的金融化服务,我们就一直在尝试,”如果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眼光再次被证明精准的话,那李国昌探索的“艺术银行”模式应该是符合国际视野的艺术与资本结合的有益尝试——“这几年国际金融机构都在尝试与我们的艺术银行合作,我想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创新理念、好的商业模式和完善的财务系统。”

 

曾经枯燥艰苦的军旅生活无碍于李国昌今日高远的商业视角——“好的商业模式关键是怎么定位。如果做到(足够)大,一切皆为我所用的时候,就不必非要锁定在某些作品、某些艺术家上,这些不过是交流、交易的载体、是基本的常态。”展开资本话题的李国昌是高屋建瓴的:“我们可以提供艺术品的金融服务。”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