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与艺术家一同书写艺术史 2011-09-09 17:20:4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雨 点击:
李冰的收藏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数量少、风格多、品质精、无更替。李冰说,虽说自己相对随性,没有固定的收藏计划,还是需要根据经济能力来选择藏品的。所以他只做中国当代艺术,而且是以点带面的来做。他的藏品中既有刘小东的《胖爷俩》、张晓刚的《大家庭》、曾梵志的《面具》等······

李冰

李冰 收藏家、和静园美术馆馆长(北京)

 

1996年创办第一家茶艺馆,2005年以600万重金买下了东宇美术馆的整体收藏(70多件作品),2006年到宋庄建起了3200平米的和静园艺术馆,2009年又在今日美术馆的二十二院街亲手设计出了自己的又一件大作——和静园茶人会馆。单从这些事件来看,无论在茶行业,还是在艺术行业,李冰都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然而,对于李冰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必然。

 

汽车围着宋庄小堡艺术区的湖边转了好几圈,终于在一栋灰白色,几何形态的现代建筑上发现了三个字母H·J·Y。经过门廊,光线一下明亮起来,透过落地的玻璃门,我一眼便看到了坐在天井中央品茶的李冰。他挥挥手,示意我们从过道的另一头进入天井。坐在银杏树的树荫下环顾这座四通八达的庭院,透过玻璃眺望着客厅对面的美术馆,不由得感叹这栋典型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内部竟有这样一番极具东方意味的园林景致。在后来的聊天中我逐渐意识到,这栋借用传统四合院布局的现代建筑在李冰的世界里一点也不值得惊讶,他是李冰对于文化和艺术理解的一个缩影,李冰的收藏观也映射其中。

 

人们总是倾向于塑造一些奇迹,所以,提到李冰在2005年用600万元打包购买了东宇美术馆82件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时,大家津津乐道的总是他的眼光和魄力,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与这批作品之间更为紧密的关系。

 

早在考入鲁迅美术学院装潢系之前,李冰在部队里已经画了四年画。大学毕业,他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務所,一干又是四年。可以说,与艺术共生是他青年时代的一个状态。虽然读书时最感兴趣的还是西方艺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冰的兴趣越来越转回了东方。上个世纪90年代,当他关掉设计公司转而经营茶生意的时候他已经在收藏一些古代艺术品了,高古陶、唐三彩都是他的兴趣所在,然后是明清家具。“这些家具与西方文艺复兴是同一时期的,但是你看这种简洁的造型,完全是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不知比同时期的西方家具高出多少。”讲起这些东西,李冰抑制不住流露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李冰第一次看到那批当代艺术品的时候是在1999年东宇美术馆的展览上,当时,他就直觉的意识到这批作品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和之前的东西完全不同,直观的反映了我们当时的状况。”在随后的日子里,李冰一直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默默关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2003年,辽宁博物院的一次台北故宫藏品展给了李冰新的冲击。“我还记得崔白的《双喜图》,在放大镜下,兔子身上的毛一根根像针一样。我们的古人已经做到极致了,所以不能再追随他们,必须要有新的东西。”于是,李冰一边开始做台北故宫收藏的高仿品的代理,一边开始为收藏中国当代作品做打算。2005年,他先后三次与东宇集团董事长庄宇洋交涉想要买下美术馆的全部藏品,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意外情节,李冰就是通过一回回的商谈最终在第三次买下这批作品的。

 

“跟我个人喜好没有关系,也可以说我都喜欢。”谈到那最初的82件藏品时,李冰说道,既然是收藏就要遵循一个艺术史的脉络来进行,与个人好恶没有太大干系。而且“视觉经验永远都是落后的。”所以李冰在选择作品时主要依靠理性的分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之多。而这当中李冰看重的无非两点:一是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基,二是要有时代感,必须得是现代的手段,反应现代的生活。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