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13 16:10:53 来源:《艺术新闻周刊》 作者:冯白帆 何含子 点击:
2011年8月,我们带着各自的课题与艺术家郭海平一道,来到常州某精神病院,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试验,试图对精神病人的艺术创作及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和研究。一行人中,除了长期从事精神病艺术研究的郭海平之外,小组的其他成员对精神病人和精神病艺术的认识都只停留于书本阶段。

此外,还有一个年轻人引起了我们更多的关注,小明,92年出生,他说自己能说文解字,能把任何一个文字转化为图形,于是我们便让他自由创作,画面上的这些图形充满了丰富的联想,这位年轻人的图像思维能力很强,在他画的图形中,有对具体的物的描绘,也有对虚幻的、常人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的表达(类似电波),此外还有他自己创造的一些概念。

 

这位年轻人在画了两天画后,第三天我们去病区的时候却说,不想再创作下去。他说,已经把自己的内心都画出来了,已经是个健康的人了,不需要再画了。过了一会儿,郭老师再次询问他是否想继续尝试创作,他说不想画了。后来,他看到周围人都在画,还看到我们带来了新的材料——水粉,便对我们说:“我禁不住你们的诱惑,我还想画。”那天,他用水粉画了两幅作品。第一张叫《没意思》,第二张叫《无所谓——镜》。从字面就可以看出他大致想表达的意思,有趣的是,小明经常会随着自己的感觉任由画面发展,并且在画面中加入一些奇怪的印记;比方说他会在完成一幅画最后画一个点,在上面按一下手印或者吹一口气,他把这称为“自己的印记”。

 

此后,他还创作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作品。《锁不住的心》,表达的是他自己的内心感受,他在画这幅画时,握着画笔的手是固定的,而纸张在不停的旋转。他以这样的方式来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在完成整体图形的创作之后,小明还考虑到色彩的和谐,做了一些修改。同一天,小明还创作了一幅画,这幅画基本是用嘴吹的,用力很猛,以至于之后手一直在抖。他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旁边有一个病友一直聚精会神的看着,他喃喃自语道,这幅画一直在变化着,很美。小明给这幅画取名为《吹出来的问号》,并在一角写下:“作者不知道。”画完之后,他又用手指在一块颜色上抹了一笔,说算是给自己盖了章。小明在之后的几天里还创作了许多有意思的作品,都带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充满奇思妙想。

 

小明是个很喜欢表达的年轻人,无论是语言还是画画。开头那段震撼人心的话便出自小明之口。他对我们说:“父母早就把我甩开了。”不知是父母因为他的病不再管他,还是他早已独立。在后来的几天里,小明说话变的有些口吃,目光有些呆滞。他说这两天吃药了,有些没法控制自己的手、脚、嘴什么的,但是思维还是清晰的。有一次他说道:“我觉得这些人都没病,只是有个性,个性胜于睿智。”让人一下子觉得,他不是病人,反而比常人还清醒。

 

在我们“进驻”医院这段时间里,有许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片段,有一幕时常浮现。小王,第一眼见到他,是在走廊,双手双脚是被绑着的,用纱布条。旁边围着一群人,我们询问他为何被绑着,病友们说他在病房打人。的确,我们在他怀疑一切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看见我们来了,问我们是干嘛的,我们简单的说,画画。他也要求画一张。我们给了他一张纸一支笔,他用绑着的左手画了一枝梅花。

 

后来他被人领到我们暂时的“画室”,也就是他们的食堂,手脚依旧绑着。他说要画画,便坐下。画了两笔,说绑了带子搁着手,护士帮他把手脚上的带子都解开,他拿起笔开始画,整个人都平静了。每一笔都下的很重很坚决,医生说,这是他最近这段时间最安静的状态。

 

每天早晨当我走出房间,走在去医院病区的途中,总能感受到刺眼的阳光,眼前一片光亮。我想,就像一个病人说的,艺术对于精神病人来说,或许真的是一缕朝阳,在一片苍白中,带给他们色彩,带给他们快乐,也带给他们希望。到目前为止,这项艺术试验仍在进行当中,结束之后,会对这次事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冯白帆,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

 

何含子,东南大学艺术学在读硕士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