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炒做价值不等于艺术价值
由于海外艺术品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关联度极大,中国艺术家一旦被财大气粗的国际画廊相中,不但个人藏家、美术机构需求量大增,加上金融业对冲风险、分散流动性开发理财产品以及基金配置等需要,其作品自然身价倍增。作为艺术基金,藏品买进卖出是利润,而同类作品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是衡量其资产净值的参照系,因此某些艺术品会频频创造让人看不懂的拍卖“天价”,这就是资本的魔力。商业炒作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两回事,仅仅用艺术价值来评判和思考当代艺术问题,那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而不是其他代表中国最高艺术水平的中国艺术品被国际资本看中?文化背景、学术评论权以及定价权都是致命的因素,国际金融资本在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可能在中国传统的书画上跟我们竞争。 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按照外国人口味来创作,其实这种趋势并不非美术圈独有,看看近期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很多是对好莱坞获奖大片的模仿。 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现在炙手可热,但圈外人根本不知道过去几年来艺术圈内靠着大量的资金将艺术品市场中“臭鱼滥虾”炒作成“海参鲍鱼”的肮脏手段。艺术家、投机分子、中间商和评论家们都想尽各种办法来创造需求。这就造成了价格与价值的脱节,这种价格远远高于艺术品本身价值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正热爱中国艺术的收藏家,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冷静地站稳立场,不能因为某个艺术家的某件艺术品的高额成交而哄抬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价格。理想的商业价格应基本等同后略低于其艺术价值。过低不能体现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过高也不利于艺术品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泡沫已破裂
美国有国际金融影响力《福布斯》双周刊4月7日就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黑幕刊登一篇名为《灌进去,倒出来》的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批量生产画作,拍卖行与艺术家和交易商合作抬高价格,艺术家还花钱买好评、搞展览来抬高名气。假如被这样炒卖的是垃圾股票的话,那所有这些活动都会被扣上操纵市场的罪名。但在艺术圈里,这就是正常的买卖。有没有法律禁止画家竞标自己的作品以营造需求氛围呢?没有。打造一位当红艺术家就像是“白痴的游戏”。首先让评论家给他写文章,然后组织展览介绍他的作品(这些当然都是要付钱的),接下来把作品拿去拍卖,可以自己出高价把它买回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公众定个价格榜样。当然,如果有其他人参与竞标的话就更好了。在艺术品市场这些做法并不新鲜。
圈内人士指出,在西方,一些画廊有时会在拍卖会上买下自己客户的作品以“保护价格”,像苏富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等都会担保最低售价。不过中国的操作者显然在西方的做法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中国现在鲜有真正的艺术评论家,他们写文章都是在与艺术家合作--那不是真正的评论,只是夸大其词……这样艺术家就可以给自己的作品开更高的价格。虽然中国的艺术品价格在节节攀升,但这种情况能持续下去吗?许多圈内人表示,只要人们别过多地讨论内幕,艺术品的价格还是会继续上涨的。 黑幕一经这家著名的刊物揭开,立即导致国际市场上许多 “天价”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流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当代艺术品这个被国际资本吹起来的巨大泡沫已开始破裂。
中国国内艺术品市场在盘整中发展
2003年前后中国国内突然“发力”的中国艺术品(以书画为主)市场“超速行驶”,其发展的“超速度”曾令业内惊喜,现在则被证明是非理性的恶炒。2005年年末的统计数字显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中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然而,到2006年后,这种“超速度”的后遗症逐渐显现。根据一位收藏朋友的自述,他在2003年买入画时价格约为5000元/尺,后两年曾飙至2万元/尺,2006年后又降到6000元/尺,回顾当年一次拍卖一个价,原本几千元的单价,一年内就涨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好光景”,再面对如今说跌就跌、只要卖出就亏损的现状,不由得叫苦不迭。
艺术品有赝品,中国的收藏队伍鱼龙混杂,也有投资者与投机者并存的良莠不齐的现象。艺术品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产品,因此除了真伪外,还要懂得鉴赏其艺术价值。但现状是多数人在审美情趣、鉴赏眼光方面不具备艺术品经营能力,只是把它当股票炒作来赚钱。
2003年至2005年,在拍卖场上一些表现“生猛”的内地买家,由于缺乏艺术修养与鉴赏知识,变成盲目的“斗富”,常在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会上报出不应有的“天价”。许多投机者还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尤其是一批当代书画家,甚至亲身参与了对自己作品的炒作。有的企业家花了几千万元购入了一批字画,每张价格在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再投入市场自然无人问津,他就像在“击鼓传花”游戏里拿到花的最后一个人,传不出去,他就被套住了。
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正需要盘整的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思想,艺术品投资者应该抱着长期投资的观念。在艺术品市场,投资和投机不一样。关心的并不是一年、半年会产生多少效益,而是十年、数十年后的效益,艺术品的“艺术水平是硬道理”,公认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大师级的艺术精品和代表作,只会升不会跌,即使现在,其价格还在稳步上升。 国际上西方艺术品市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和理性,西方绘画大师的精品和代表作占据着价位顶端。对于中国艺术品来说,选择中国书画的大师级精品作为重点来投资与收藏的策略是明智与符合艺术品市场规律之举,因为中国书画属于艺术含量最高的纯艺术品,公认的古代大家如宋徽宗、“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家”、赵之谦、虚谷、吴昌硕等人,和近现代大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黄胄以及在世的吴冠中等人的代表作和精品(不是常见的应酬之作),代表了中国艺术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风格流派的最高水准,这些作品的数量固定,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市场需求度会越来越高,其价位必然会不断攀升,但攀升的幅度,要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相吻合,不能向房地产和股票一样的恶炒。近期内大师级精品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的逆势而升,说明国内市场正在向健康的方向转化。
中国艺术品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运作还不成熟规范。确定中国艺术品和文物的市场经济价值,应以名、真、稀、精、美为原则,特别是稀有度,也就是艺术品的存世量非常关键,应当是当时(古代)就珍稀、艺术和经济价值高的东西,现在就更加珍稀,更具有文物、艺术和经济价值,反之古代就是大路货,在当时的产量就不小,经济价值就不高,即使流传到现在也没有很高的文物和经济价值,炒作成“天价”,也总有一天会破裂。 艺术品市场适当的宣传与炒作是必要的,因为它属于是高档的精神文化奢侈品,不是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必需品。但炒作过了头,或炒错了方向,就会出现巨大的泡沫,就有商业欺诈之嫌。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富裕起来的人群的文化艺术修养的逐渐提高,真正懂艺术有知识与文化修养的中产阶级收藏群体的形成与成熟,中国文物政策法规的调整,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完全由中国人说了算的时代,相信不会太远。
【编辑:张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