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的原因很复杂 2011-09-15 10:14:48 来源:世界艺术 点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比1978年前要宽松多了,我们可以画一些自己想画的作品,而不需要像五六十年代那样必须画全国美展那种形式的官方绘画。我是1943年出生的,6岁时正好赶上国家解放,可以说我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花之车》1989

《花之车》1989

 

余:我创作这幅画的本意并没有“百花齐放”的意思。毛周围的小花是那些崇拜他的人。他们的崇拜有点盲目。当然,我也并不反对您有那种想法。我觉得对一件作品,观众的解读不可能百分百的符合作者的创作本意。

 

Art World: 我刚才问您有关作品解读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想知道创作的艺术品与其所在语境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作品的意义取决于不同的语境与解读方法。比如您80年代创作的作品,现在我们再去看,对作品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因为背景变了。如果是西方人去看的话,又会有文化角度的不同。您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吗?您是否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点,如老庄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存在关联?

 

余:西方后现代主义,我的理解就是比现代主义更宽泛,更自然一些。至于我自己的画的解读,我没有考虑什么后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一个是根据我的思想背景,来安排画面。还有根据照片,某段历史来考虑怎样把它变成我的画。主要考虑这三方面。

 

Art World: 我同意您的观点,您的作品更像是一种中国历史民俗画,而不是政治波普。很多人觉得您的作品是政治波普可能是套用这个术语。再看里希特等德国艺术家,他们的历史画是对纳粹时期及战后德国的历史事件,及那种充满斗争的社会的反应和反思。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可能与您是类似的。我个人对您作品的解读是,当然,这是在中国语境中解读,您试图在回顾中国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您是否意识到您的作品是对您自己经历的那段充满矛盾和困难的历史时期的重新反思?

 

余:我的作品肯定包含对历史的一些看法。至于是不是与德国艺术家类似,我不太了解。我德语不行,英语也不行。引用我八十年代的一幅作品《世界是你们的》。我借了老毛1956年在苏联对留学生说的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的希望,刚好与青年人的想法相违。我创作这幅作品时,包含着一种悲哀的情绪。毛泽东是希望年轻人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阴暗面。而这些模特呢,年纪轻,对这些西方的新鲜事物投怀送抱还来不及。这种历史矛盾让我觉得很悲哀,但是我的画面中还是用了鲜艳的红色。我不知受众能不能体会到这种悲哀的潜台词。不然,我的作品与现在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就没什么区别了。

 

Art World: 您刚才说的很有意思。您对这些历史事件是带有批判性的,但是您同时又怀有同情之情。这种感情是有矛盾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中国社会的矛盾也产生了。但是,没有改革开放,您现在就不能这么自由地画您想画的作品。所以,这些都是矛盾的。

 

余:是的。世界是矛盾的,画也应该体现这个矛盾,及矛盾中的困惑。我觉得这是应该的。

 

Art World: 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矛盾,然而我们的世界却更加充满矛盾。

 

余:对,现在我们知道不能简单化的解读或看待问题。五六十年代时我们不知道。

 

葛思谛(Paul Gladston) | 采访  ,徐苏静 | 翻译整理 ,余友涵 | 图片提供
 

葛思谛博士(Dr. Paul Gladston), 就任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文化研究系。现调任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