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市场“乱花迷人眼”
收藏市场如日中天,古董鉴定作为“配套”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也是灰色的一面就是,部分假古董希望寻求“真品鉴定”,从而正大光明地流入市场。
收藏节目主持人王刚披露,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市场庞大,古董鉴定专家也就成了大忙人,如明星般四处走穴。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对记者说。
吴树告诉记者,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在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吴树说,“中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了,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他们主要为故宫、国内博物馆,以及考古服务。但是,谁忍得住啊?”
也有鉴定专家表示,按照惯例,古董评估费是评估价值的1%到5%。
不管如何计算,抬高评估价对鉴定双方都是“有益”的。鉴定专家可以获得更多的鉴定费,而古董拥有者则可以凭着鉴定证书,在交易时大赚一笔。
有些鉴定专家甚至会和古董拥有者协商,根据鉴定费用的高低,开具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这时候,古董的真假、价值已经不重要了。更有甚者,鉴定专家本身也是“赝品”。
吴树告诉记者,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其他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
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
“那次(鉴定报酬)是我参加鉴品以来最高的。”参加“金缕玉衣”鉴定的专家杨富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谈及“金缕玉衣”事件,吴树认为主要责任不在鉴定专家,而在于法律不健全,或者是有法不依。
“拿文物市场来说,这个市场整体违法。文物市场上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真品,那么绝大多数属于出土文物,交易的话违反《文物保护法》;另一种是赝品,是假货,那么就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这样一个整体违法的市场上,能不发生千奇百怪的事吗?中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文物鉴定体系,又能出什么真正的鉴定专家呢?”吴树说。
收藏市场九成是赝品?
收藏市场没有“打假”的说法,“打眼”一说却根深蒂固。
在古瓷片收藏家白明看来,收藏市场上九成以上都是赝品。在这样的市场上,“打眼”,也就是看走眼被人蒙了的事时有发生就不奇怪了。白明还专门写了本书叫《打眼》,来讲那些玩收藏被蒙的故事。
另外,当收藏变了味,收藏热变成投资热、投机热的时候,大量赝品涌入市场是可以想见的。
“现在市场没有几个真正的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吴树表示,“就整个市场来说,九成赝品,都是抬举了。我的观点是,95%的人藏了95%的赝品。”
今年春拍,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5亿元高价,刷新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
一位业内人士就告诉记者,藏家手里还有好几件“齐白石”,先炒作,拍出高价,之后再陆续出货获利。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排除的确有一件真品,真品握在手里,同样的仿品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拍卖公司上架拍卖了。”该业内人士说。
对于拍卖公司来说,面对形形色色的“真品鉴定证书”,也很犯愁,因为,凡是拥有鉴定证书送来拍卖的艺术品,往往都是赝品。
收藏市场“水很深”,普通收藏者又该如何自处呢?白明认为,摆正心态是最重要的。“十贪九打眼。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认真地学习各类知识。”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