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鲁谈装置作品《对话》:源于个人情感困惑(图) 2011-09-22 09:51:4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浩 点击:
22年后,肖鲁的《对话》又回来了。这次,它不是出现在拍卖场上,而是在美术馆,对了,就是在它出生的地方。当年,它甫一出生,就已死亡了。同样是在中国美术馆,但今非昔比。《对话》这次是在不久前的《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上出现的。

肖鲁装置作品《对话》

肖鲁装置作品《对话》

 

22年后,肖鲁的《对话》又回来了。这次,它不是出现在拍卖场上,而是在美术馆,对了,就是在它出生的地方。当年,它甫一出生,就已死亡了。

 

同样是在中国美术馆,但今非昔比。《对话》这次是在不久前的《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上出现的。作品静静地立在三楼,绝少人在它面前驻留。一对年轻情侣走过它,女孩指着那掉了线的老电话说:“这是在反映中国通讯事业的进步吧。”

 

这当然不能怪观众。实际上,单独把《对话》放在美术馆,哪怕永远放在这里,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它了。隔了15年后,作者肖鲁才第一次发表了对这件作品的“说明”。在2004年写的文章中,她说:“作品《对话》的原始创意,源于个人情感的困惑。对情感生活的失落使我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状态。就像作品所显示的那样,一对男女在打电话,但中间那悬挂的电话又明显地在告诉人们,对话的不畅通。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是作品《对话》产生的原始立意。”

 

肖鲁还解释道,《对话》组装完成之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教师宋建明去看这件作品,他当时的感觉是作品过于完整,需要破一破。就这个“破”,肖鲁和宋建明谈到了用什么方法:既不打破玻璃,又有破的痕迹,这样,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肖鲁这时想到了枪,觉得用枪可以满足一下内心的需要。“出于内心的需要,我对用枪这个想法有一试的欲望。”

 

肖鲁后来的两声枪响,在唐宋的帮助下,轻易发生了。肖鲁当时其实是懵的。她写道:“在中国人眼里,情感是一个非常私密化的禁区,在全世界的媒体之下,我下意识地把自己给保护了起来,而在这个时候,唐宋的‘误抓’,唐宋的‘解读’,在我当时来看,真是帮我解了围。”

 

就这样,当年轰动全球的这个事件,轻易地被解读了。这当然跟那个时代相关,什么政治、法律、计谋、策划等等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汇,就轻易地套在了这件作品上了。

 

22年了,这件作品在今天还有何意义?除了历史价值,它的艺术价值有多少?如果去除那些大而无当的词汇,它还有没有可取之处?有弹痕的《对话》和没有弹痕的《对话》,究竟有何不同?

 

其实,任何重要作品的意义,都不是单一时空可以罩住的,需要不停去解读,去反思,才能书写维度更多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否则,我们只是在消费作品的历史价值而已。

 

拿作者肖鲁的本意来说吧,男女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恐怕在今天比当年更加复杂。当年只有电话,今天不仅有手机,还有层出不穷的沟通方式,但男女之间的心灵沟通状态呢?

 

前两天跟一个友人聊天,他说:“《对话》太前卫了,就算放在今天,也太前卫了。”他认为,前卫指的不只是开枪行为本身,还包括作品的呈现方式。我也认为,无论加不加开枪这个行为,《对话》本身都有让人思考的地方,特别是那种直面矛盾的真诚。当然,在加上两道弹痕后,冲突显得更加激烈。

 

此外,要说到《对话》里的场景,倒是也有几分历史价值。现在没有多少人在电话亭打电话了,甚至电话亭也在都市中越来越难寻。所以,许多观众好奇地看着作品里电话亭的牛皮癣广告,仿佛是在看历史遗迹一般。

 

《对话》改变了作者肖鲁的一生。因为《对话》,她和唐宋在一起15年,最后他们分开了。200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二十周年纪念文献展”上,肖鲁做了行为《婚》,那是一个人的婚礼,只有新娘,没有新郎,她为自己戴上婚戒,她第一次穿上婚纱。20年过去了,她最终放弃了对话。

 

这次《对话》重归美术馆后,肖鲁就在《对话》跟前接受了新浪的采访,主持人问她,现在看这件作品,是不是觉得当年很高兴能做这么一件作品,觉得很欣慰?肖鲁说,应该是吧。从时代上可以这么讲,这件作品是八五新潮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句话让我觉得心寒。后来一查,肖鲁是1963年出生的,跟我妈妈同一年。我当时觉得,《对话》绑架了她的生活。她的命运,就跟许多同时代的女性一样。

 

【相关资讯】

肖鲁《对话》将重回中国美术馆

王文彬:肖鲁的枪声以及再讨论的意义

肖鲁1989中国美术馆枪击事件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