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
2003年春夏,“非典”的恐怖笼罩着北京,大多数的艺术展览自动的或是被动地取消了,就算是有展览,展览之后的例行的饭局也没有着落。街头冷冷清清,朋友们都去了云南。我留在北京,把大多数的时间都泡在网上,用MSN这个聊天软件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说话,告诉他们我还健在。
那时候我住在望京的花家地西里,皮力住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宿舍,两座楼之间直线距离150米。我们每天必在MSN上面见面聊几句。有时候瞎扯,有时候也难免学术起来。弄的热闹的时候,日本的朋友,台湾的朋友,甚至还有纽约的朋友都汇聚到一起来。圈内的人,大多数生活颠三倒四,各地的时差的影响似乎不是不是很大。于是,我们开始考虑发起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定期的网络会谈平台,当时受到特定的时间影响,就想起名为“非典型”网络会谈。
我们当时的构想是这样的:
我们邀请的参加人的范围控制在熟悉中国艺术问题的批评家、策展人及一些较具备理论能力的艺术家,也就是相当圈子化的。大家互相之间比较熟悉,都是好朋友,有很多背景知识可以略去,可以直接进入话题,使谈话较有建设性。如果参加者都以实名出现,大家都会自重,避免了网上的BBS上常出现的匿名漫骂、胡搅蛮缠的恶劣风气,也不至于被一些太初级的问题分散时问。事实上,在MSN上面加入谈话时需要认证的,即使谈话者用网名出线大家也很容易知道他是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用微软的MSN聊天平台而不是更多年轻人所使用的QQ)。我们希望这样的一批比较专业化参加者能保证交谈的质量,先这样开始,如果最后我们发现这些交谈很有价值,值得在更宽泛的人群中去发生影响,可以考虑整理成平面出版物,或者是和平面媒体构成合作关系,把聊天记录向他们供稿。这时候,聊天软件比起现场开会的一个很大的优越性就用上了:谈话的内容直接可以保存下来,稍加处理就可以用,不需要后期的录音整理。
谈话内容,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传递第一手的信息,想法,也希望能有较深入的辩论和对话。可以有展览消息、新作品新现象的介绍,也可以是大理论。待这个活动常规化之后,也许每次谈话可以有相对集中的主题,也相信它会在进行的过程中自然集中起来。在实验阶段,还不肯定大家在时间上、技术上的可能性,先随便聊聊也好。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安裝启用网络摄像头和麦克风,使交流更方便。
当时在时间安排上的设想是这样的:每个月的北京时间l日和l5日,----或者干脆就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从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到凌晨二时,欧洲时间是下午四点左右,美东时间是上午十点。大家同时上网,加入谈话。
虽然和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从事者之间,因为各种特定事务有着频繁的个别的单线联系,但是一个定期性,未经编辑的,而且是实时交流的公开平台还是令人感兴趣的。这是因为中国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家分散在世界各地,中国艺术的活动也发生在世界各地,需要讨论交换的信息很多。
事实上,我在和常在纽约的卢杰,在巴黎的费大为就是经常通过MSN来工作的。即使是同在北京的,像皮力和李振华这些年轻一点的朋友,也经常是使用MSN而不是电话,因为它可以很方便的传递文件。
和传统的学术研讨会相比,这样一种MSN例会的明显的好处是省钱、环保。浪费在机票和宾馆住宿上面的资金,可以转到出版画册、艺术家的材料费上面,做什么不好!通过文字见面,大家讲话出口也许还会更三思,更有逻辑一点。
它的缺点是气氛比不上面对面的交锋来的激烈,人物的神采和急智可能会打折扣。特别是,一个小圈子的谈话,往往对一些大家都默认的前提是不加反思的,大家就一条筋地谈了下去。在一个向旁听者公开的研讨会上,一个外来者的鲁莽的提问,也许会触动很多意外的反思,在小圈子的网络谈话中这样的机会少了。特别是当旁听者中有一些来自大众媒体的美女记者,额外分泌的荷尔蒙可能会使与会者爆发突发的创造力,这样的机会也少了。
何况,会前会后的各种酒局饭局,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知道要酝酿多少下一步艺术界的阴谋阳谋。特别是那种难免需要起哄、煽动和盲从的新的艺术潮流和艺术运动,过度清醒地反思是提前浇下的凉水,不利于新鲜事物的成长。所以,我很小心地把这个召开MSN例会的建议限制在海内外的中国艺术策展人之间,而不包括艺术家聚会。策展人应该理性和环保,艺术家可以奢侈和浪费。
【相关阅读】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