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反客为主-启动人文知识分子艺术家工作室访问计划 2011-10-10 11:48:47 来源:ART218.com 作者:邱志杰 点击:
人文艺术还没有根本分裂的时代,艺术家和哲学家、科学家们你来我往,思想交锋,沟通无碍,忘机相对,甚至于,艺术家自己同时就是思想家甚至科学家。这在中西皆然,那是人文的黄金时代。现在,科学越来越高深,艺术越来越不可理喻,哲学越来越像一个技术工种,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渐行渐远了。

邱志杰

邱志杰

 

 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建设的36计之8 反客为主:启动人文知识分子艺术家工作室访问计划

 

人文艺术还没有根本分裂的时代,艺术家和哲学家、科学家们你来我往,思想交锋,沟通无碍,忘机相对,甚至于,艺术家自己同时就是思想家甚至科学家。这在中西皆然,那是人文的黄金时代。现在,科学越来越高深,艺术越来越不可理喻,哲学越来越像一个技术工种,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渐行渐远了。但那个梦一直留在我们的血液中。每次想起萨特所写的关于贾克梅第的文字,我都还会血脉贲张心荡神摇。

 

这个梦当然不是我自己的。96年在杭州操作录像展,我们请了陈嘉映先生来做讲座。98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第一届学术论坛,黄专请了几十个思想家和艺术家来交流。后来许江甚至促成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某次“中国现象学论坛”的主办单位。那一次,有哲学家说:艺术家谈哲学“一张嘴就错”。艺术家说:哲学家看艺术,“一睁眼就错”了!

 

此外,各种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上,还是时常相遇,因为这个梦大家始终还是不死心,“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更多的还是经常鸡同鸭讲。这就造成当代艺术界很大的焦虑:连热诚而智慧的思想家都不能够理解你,你怎能指望操心着身上衣裳口中食的老百姓们接受你?那你不就是一群孤芳自赏的变态的人们组成的变态的小圈子吗?

 

哲学家们其实都很喜欢艺术,至少没有人敢公开表示不喜欢,只不过他们多数喜欢古典名画名曲。然则喜欢当代艺术的也有,经常发言的就有赵汀阳等人,成都的学者查常平甚至专门编一套《人文艺术》丛书。艺术家中,读海德格尔甚至维特根斯坦的却也是大有人在,突出的个别人也不是没有能力在思想家的话局里面插上几句的。大多数情况下的鸡同鸭讲,除了主观意愿上的问题,还存在着交流模式的设计上的问题。

 

当然会有艺术家觉得我参加大展了,出名了,被收藏了好卖了就够了,一个严肃思想者的理解并不能给他带来快感。这样的烂人历史自会惩罚他,希望我们的美术学院不要再继续生产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哲学家那边也一样,只会贩卖名词的学术混混当然要逃避所有富于想象力的实践,因为那最是让他们的滥竽充数露馅的时刻!所以主观上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我所说的交流模式问题,仅限于有交流必要的人。

 

维特根斯坦说“不要想,而要看”----交流的问题在于传统的研讨会模式。坐在那里听讲,艺术家们本来就不擅长。叫他们讲,就更加为难。他们本不是讲者,而是作者。而学者这边的任务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讲,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看到实处,连“想”都尚未展开,却要开口便讲。讲些什么呢?讲自己平时的所读所想,轻轻的联系一下眼下的语境。这样的讲法,也不怪艺术家不爱听。这个问题普遍,即便是附着在某个展览上的研讨会也有这个情况。

 

更重要的交流一定不是“讲”,而是“看”。艺术家们每天用身体在解决一些小问题:从一张照片资料怎么变成一张画,从一张画架上的画怎么变成展厅墙上的画,这个过程中很多事情在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是一个普通人也最是一个艺术家。这个过程最应该让学者们看到。他们要交谈,是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面发生的学者和学者之间的交谈。艺术家已经在参与交谈,他们用他们的动作已经在发言。

 

所以,有必要启动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艺术家工作室访问计划。愿意访问工作室的学者才是真的喜欢艺术的人,只会在研讨会上卖弄话语的家伙们自然淘汰了。反过来,愿意向人文学者们打开工作室的艺术家,也正好就是值得认真地“看”着的艺术家。如果在同一城市进行,这样一个访问计划的成本是很低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召集人,《读书》杂志如何?

 

不是谁给谁上课,课都是互相上的,关键是有话好好说,更关键的是,每一方都要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说。

 

【相关阅读】

邱志杰:上海双年展中设置城市馆的技术和体制设想

邱志杰:急流勇进-在上海双年展中设立城市馆

邱志杰:民主是一种生产力-为什么要开放艺术家地址库

邱志杰:培养白求恩-创设一个国际策展人访问计划

我们为什么要开会:建议海内外的中国策展人形成MSN例会

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建设的36计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