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
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建设的36计之11 建立国家艺术基金吸纳民间资本、避免重复建设
我们有的是愿意一掷千金的阔老板,或者因为少年时的情结,或者因为哥们义气,或者为了泡一个文化妞,愿意花一笔钱不求回报地赞助艺术活动。这些赞助建立在激情的基础上,于是也和激情一样来得快去的也快。文化妞泡成了,当然就不用继续投资了,文化妞没泡成,就更加不用再投资了。结果是出现了大量没有恒心的艺术项目:某个杂志办上半年之后,刚刚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就夭折了;某个艺术空间,大家刚刚认路又重新装修变成餐厅了;一次次雄心勃勃的档案整理计划进行到一半变成了故事。
我们也开始有了注重企业的文化形象的企业家,他们已经发现通过赞助另类的艺术活动来进行宣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广告策略。赞助商所要求的,是艺术活动的出版物和现场上的醒目的广告位置,是出现在媒体上的软广告报道,或者甚至以产品发布会和艺术活动结合的模式,让艺术家来唱“堂会”,为某个企业推广项目量身定做相应的作品。出现在这种机会里面的主要是一些比较功成名就的艺术家。
我们也出现了具有文化产业的投资意识的赞助者。他们每资助一个展览,都带有收藏要求,以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存下一批预期增值的作品。能够接受这种苛刻的条件的,主要是那些刚刚初步走进市场,小有名气但是出名仍然比出售更重要的年轻艺术家。
相比之下,没名气的、不起眼、不够通俗的艺术家的工作很难进入这样的操作模式。因此,虽然这几年民间有不少钱投入了当代艺术界,这些钱和真正实验性的艺术活动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距离,反倒是慢慢形成了一个很快就闭合的“名流”文化。存在差别的只是具体操办者的品位、眼光和良心的不同,和激情一样,这样的东西是得不到保证的。更要命的是它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
北京在大约两年前开始出现房地产商在地产项目里面附设一个美术馆的时尚,地产项目的开盘也总是以喧嚣的当代艺术活动作为炒作热点。每一个地产楼盘的社区中都有一座美术馆,这是何等繁荣的艺术景象呀!接着就开始出现专业策展和艺术行政人才的紧缺,开始出现好的展览项目的紧缺,开始出现任人唯亲。每一个这种类型的美术馆,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几个可圈可点的好项目,半年之内一定沉寂下来,开始用无聊的展览来填充空间,或者干脆放弃,改造他用。这个过程看来还要在上海重新上演一遍。短命的艺术空间的另一个结果是对于老板们的教育工作要一遍遍地重复进行,我相信每一个拉过赞助的策展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完全交给市场去处理的。正如中国教育的成就正在受到教育的产业化的威胁,中国原有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群艺馆、文化馆、少年宫系统曾经为二十年来这一代艺术家的养成贡献过特殊的力量,今天这些机构沦为市场经营性质的录像放映厅、台球厅和卡拉OK厅。艺术资源的培养责任似乎完全交给了市场化的运作,但是市场化的运作由其天生的弊端,它很难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需求来设置问题框架,它的短视和功利是与生俱来的。就长远计,社会必须介入艺术资源的管理,在目前阶段,社会只能以国家的组织形式来代理。
我的建议是:不管是资助艺术的免税制度何时可以真正出台,我们应该先有一个国家艺术基金。这个基金可以吸纳民间资本,让捐赠者以国家艺术基金董事的身份获得荣誉,也为他的企业带来信誉,来取代他们直接介入艺术活动来换取利益的模式。这笔基金开放地由各种策展人、艺术家来申请。申请获胜与否的仲裁机构应交由公众和专家组评议。这个模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艺术资助者直接介入艺术活动的操作,产生外行指导内行的可笑现象和短期行为。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操作制度的仔细设计:防止腐败和独断的可行的制度。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合理分配和使用社会资源。
【相关阅读】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