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
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建设的36计之14 怎样来设立一个我们自己的青年艺术家奖项
美术家协会系统的省级、全国美展机场都有奖项设立的做法,甚至还分出金牌、银牌、铜牌来。评奖的过程每每都有很多争议,评选出来的结果又每每只是助长了商业上的成功,或者用来作为在体制里面混的时候评职称用的资本。这种评奖因为和实利挂钩的太具体,弄得大家觉得评奖是一件很不学术的事情:每个艺术家本来只是争取着做独一无二的他自己,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走着,并不互相比赛来分出高下。当代艺术圈子里的评奖,印象中最早的是在92年的广州双年展评出来的“文献奖”和“学术奖”,当时获奖的人一锤定音,现在都成了大师啦。96年黄专策划的“艺术学术邀请展”也评了奖,此后就一直到2002年上海双年展评了3个奖,今年在南京的“未来考古学”又评出了三个奖。国内至今还没有一个奖的品种能够长期维持,从而发生持续有效的社会影响。
事实上,影响最大的奖是瑞士收藏家希克设立的“CCAA”,每年有10个人获得提名,一两个人得奖。这个奖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每年的评委都是有权威性的专家。事实证明,评出来的得奖者后来都是有影响的艺术家,而得奖的当时也都算是年轻艺术家。可见评选的公正性基本上还是可以接受的。它的遗憾是3000美元的奖金太少了----每年只要花这么一点钱就可以设立一个奖,以至于----开个玩笑,中国艺术家之间完全可以自己来设很多个奖,设奖者之间互相发奖。每个人拿一笔钱出来设一个奖,同时也会得到同样多钱的另一个奖,这样谁都没有赔钱,但是每个人的简历上都会多出一些得奖纪录。这些得奖记录用来蒙收藏家是会有用的,真是“多赢”的主意!
这当然是玩笑话,以国内的艺术资助力量,现在拿出更多的钱来设一个代表自己的区位和立场的奖,都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以上海而言,像证大这样能建美术馆的企业,像《东方早报》这样的传媒,都有能力去做,关键是不应该重走那种发一笔奖金了事的传统设奖模式。
设奖、评奖是很吸引大众眼球,很适合传媒炒作的事情,同时也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向人们介绍尚不了解的新艺术。这样的机会,自然应该优先给正在探索中的年轻艺术家。所以如果我们要设一个奖,一个青年艺术家奖自然应该是最有学术价值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参照曾在台湾艺术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的“雄狮美术新人奖”。
而获奖的理想利益形式,最好不要是奖金,或者不只是奖金,或者是把奖金置换成某种学术表彰形态,比如一个专题学术研讨会,一个有策划的较全面的大分量的媒体报道,一本好的画册,一个较全面的个展,等等。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青年艺术家个展奖励计划”:每年的几个得奖者将会获得机会在重要的美术馆举办一次个展,同时出一本全面反映他的创作道路的画册,他的展出中必须包含一件以上的新作品----这件新作品可以考虑由奖项的设立单位收藏。这时候,得奖的年轻艺术家会全力以赴地制作他的新作品,他会邀请最了解他的策展人来为他精心策划这个展览----也可以考虑把这个奖同时发给年轻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配对。原来直接发个艺术家的奖金,在这里被转换为作品的材料费、画册的费用和策展的经费。当这几个个展同时在美术馆展出的时候,一定会发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质量和策展水平的竞赛,我们不用担心这不会是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和展览。
要让奖项有趣,关键的原则是:要让竞赛不是在评奖阶段出现,而是在评奖之后才发生。这样一种奖项,就会有学术可言可观。
【相关阅读】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