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
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建设的36计之15 结合权威媒体,推出当代中国艺术作品市场指导价格
当代中国艺术的国内市场正在形成,本土收藏家们正在大规模地介入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只由境外收藏家和收藏机构购买当代中国艺术作品的局面正在成为过去。最近人民币汇率调整之后,北京的艺术家们已经在开玩笑:以后的作品定价不再用美元当单位,改用人民币定价啦!
但是谁都知道,当代艺术品的定价一直是有问题的。
首先,艺术家自己在报价的时候,除了参照自己每一件作品付出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所取得的社会效应的大小(比如是否入选重要展览,是否出现在画册封面上)这些直接要素来估算价格,经常是要横向地参照其他艺术家的价格来定价的。理论上,同等知名度的艺术家同等尺幅的作品价格应该接近,问题是艺术家自己获得的资讯很可能并不是正确的,即便是个人关系非常接近的艺术家之间对于对方的价格的了解也经常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艺术家在谈及自己的价格的时候出于可以理解的虚荣心,所说的经常是自己的某次最高成交纪录,而不是他的平均价格。他的同行依据这个最高价格来确定自己的价格时,出于攀比心态经常会更高。这样子循环下去,没有人知道艺术市场的真正的价格基准,大家的价钱都原来越高,指导吓跑了兴冲冲而来的收藏家们,大家一起有价无市。
其次,创作当代艺术作品的很多还是很年轻的艺术家,他们经常会出于急于改善自己的创作条件的目的,接受批量的一次性买断的合同。据我了解,很多刚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画家都已经被一些操作不规范的画廊或私人经纪人买断,其合同条款经常是一年给几十万,必须完成多少张画。画廊本来应该严格的按照它与艺术家本人协议的寄售价格来出售,在买断了作品的情况下,这一原则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碰上冤大头,画廊就狠狠地宰一笔买个高价钱,碰到不好搞定的客户,画廊会给出很大的折扣,只要不吃亏,只要稍微高于买入的价格的时候画廊也有可能出售。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无法控制自己的市场价格,他的同样大小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之间,价格可能有相当大的浮动,长久而言,这对艺术家的市场信用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艺术市场正在形成,艺术市场也正在转型。画廊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就已经受到拍卖行直接从艺术家手里拿作品这样的经营模式的冲击。即使是规范地执行寄售制的画廊,也难于很好地控制艺术家作品的价格。这种价格的难于预测,难于准确评估,是对收藏者进入艺术市场的最大的心理打击,很可能会使我们的本土艺术市场功亏一篑。
当代艺术圈应该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透明的公共空间,使自己和别人都能够获得正确的信息。结合一个较具权威性的媒体,定期地公布一份市场指导价格,有助于艺术家进行自我评估和定价,有助于画廊的操作,也有助于收藏者选择合理的收藏策略。对于传统书画市场,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举动。在雅昌网这样的权威媒体,很容易可以获得一个画家作品的价格参照。当代艺术作品,当然也可以依照这个模式操作。
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价格,还可以清晰地呈现一个艺术家价格的逐步成长。我们若对于中国的艺术市场有信心的话,我们就用不着隐恶扬善。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有信心的话,也会欢迎这样的价格表的存在。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中国艺术市场,都不要想着做一锤子买卖,想着坐直升飞机一步登天,要相信脚踏实地的逐步成长。
【相关阅读】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