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
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建设的36计之18 发展低端画廊
几个月来,艺术市场一片红火,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也一路攀升。当前介入中国艺术市场的来自国内的资金,大多数是以投资增值为目的。于是,在拍卖会上或者画廊里面买回作品之后直接入库囤积,等待适当的时候抛售。恐怕还很少有人是纯粹出于喜欢一件作品,买回家来摆着作为自己品味的声明。这种情况将来会出现,现在还不是时候。艺术市场历来是第一等的闲钱出没的地方,国外也是一样。
但国外的中产阶级家庭也会买原创艺术品在家里欣赏,他们的艺术市场的梯度比我们要丰富的多。而我们这边普通的高收入家庭基本上不可能染指艺术市场。我们的艺术市场上要么是国际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价格也是国际规格的,高得普通意义上的国内高收入阶层暂时还根本无法想象。此外就只有粗制滥造的纯商品画,这些纯商品画或者是陈逸飞等著名作品的粗糙仿制品,或者干脆就是批量的印刷品,我们缺少低价位的原创艺术品。我看到北京和上海的白领们在宜家家居卖镜框的地方挑选装饰画,意识到这里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而且这个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大。普通人也有表达自己趣味的欲望和权力,他们通过消费而不是通过创作来直接表达。当他们开始精心地挑选沙发的造型和色彩,汽车的设计款式,他们是愿意在家里面拥有几件独一无二的原创艺术品的。不一定要是很有名的画家的作品,但应该是自己喜欢的。
所以,我们需要有低端的画廊,经营着不是那么有名的艺术家的不是那么昂贵的作品。比如说,只具有地方性的知名度的画家的作品;再比如说,艺术学院的学生的作品。每年那么多美术学院的创作课程、毕业创作,不断地在产生有着相当质量的原创艺术品——起码比宜家卖的镜框里面的印刷品要独特吧——这些作品中的最优秀的一些会获得机会,慢慢走向高端艺术市场,而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只能被扔掉。其创作者,今天在美院里面学习“纯艺术”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都转向了设计行业,那么何苦不当初就学设计专业呢?这也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而我们的社会,并非真的不需要他们的工作,并非真的就没有他们的生存空间。只是我们的艺术市场的机制还没有调校好。要是有低端一点的画廊帮他们买作品,不但解决了学费,还能够使他们初步学习艺术市场的规则。
我们的高端艺术市场充满了暴利想象,其实,低端画廊靠着薄利多销,也未始不是一种生存策略。更何况,在低端艺术市场里面买画,也未必就没有投资升值的潜力。而它所需要的入市的资金相对是非常低廉的。艺术家是会慢慢成长的,今天不是那么有名的,会慢慢地变得更有名一点,直到最后相当有名,没准非常有名。等到艺术家相当有名了,他自然会跳槽到好一点的画廊。这样的艺术市场才是有梯度和层次的。一个只有极高和极低,缺少中间层次的艺术市场是畸形的。这种结构会使创作者和收藏者都处在一种赌博心态中,要么一举成名,要么混不出来,什么都不是,内心郁闷,干脆改行。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社会,必须能让混得不是最好的人也能够混下去。
【相关阅读】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