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个专业的画廊
2007年9月的夏天,如果你凑巧来到U空间看展,你将会从入口处走入一列火车的车厢。这是一列真实的火车车厢,那种老旧的硬座或者餐车的样子,车厢很高,老式的皮坐椅,沈阳列车厂生产,安全须知在墙上,列车员和厕所也都在那里,一切和真实的没有任何区别。这件名为《为了忘却的记忆》的作品和他所带来的迷幻色彩,成为了皮力07年最深刻的记忆。
草场地的U空间(UniversalStudio-Beijing),是皮力和他的合作者Waling Boers于2005年建立的艺术空间,2007年,这个由收藏家和海外基金会支持的艺术空间,失去了赞助人和基金会的支持。艺术市场太好了,收藏家已经等不及花几年来培养一个新的艺术家,而来自欧洲的基金会觉得应先支持本国的艺术家,而放弃了对这个海外项目的赞助。从最开始的充满期待,到后来的难以维系,U空间承载了皮力最初的梦想。也是在07年,Boers-LiGallery正式诞生。与之前不同,皮力已经决定,投入地去做好一个专业的商业画廊。“商业也好,非盈利也好,都是实现价值的不同方式。作为一个独立的策划人,在非盈利机构下的效率会变得越来越低。与其这样,不如都是赤裸裸的商业。”皮力说。
商业还是非盈利?是困扰着一代策展人的问题。在中国艺术市场以极端的方式发展的时候,繁荣的画廊市场中出现了真正专业的画廊吗?市场上价格飙升的艺术家,是否能在国际艺术领域拥有相当的地位和声誉?这些都是皮力时常在思考的问题。“在草场地,尽管我们号称是商业画廊,其实我们做的一些大型项目都是美术馆和机构应该做的,我在网上也发过牢骚,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我们在做文化商业的事,但是卖的钱没有和做的事对等。尽管卖得好,但实际上很多的钱都消耗到了作品制作和推广上。10年搬到798以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型。我们很务实的在推广画廊,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要思考自己真正的定位。”
“从我个人来讲,在策划展览时,做策展人与做画廊的区别很大,策展人是为公众服务,而画廊则为收藏家服务。同时,画廊策划展览的目的,是让公众喜欢所展出的作品。而为公众服务的展览,策展人要让公众通过作品进行思考。策展人与画廊对于展览的预期是有区别的,因此展览内容以及选择的艺术家标准也不同。”
拿出文化商人的态度
皮力与商业画廊、国家系统、海外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都进行过合作,他穿行在不同的体制之间,给人的印象是身份灵活多变。随着工作的难度和强度的越来越大,他对生活的期待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他说:“我还是愿意当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能学到很多。”
同时,以“愤青”著称的他,近年来却愈发显得沉默了。皮力对此的解释是:“与之前做策展人的时候不同,以前你对不同意见的事可以通过文章来说,而做了画廊之后你就会发现,在画廊做的都是你同意的事情。当你发现不太好的事情时,你会通过媒体,微博来说,这样不了解你的人就会看到你很负面的一面,这就是‘愤青’的由来。现在的我不是变平和了,而是觉得应该做自己肯定的事情,对自己不肯定的事情少做评价。但是不管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我们要说出我们的态度,在今天的中国我希望,哪怕是一个文化商人,也要拿出文化的态度,而亮出这个态度,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这些态度私下呈现倒不如放在台面上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收藏家对梵高、毕加索、塞尚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疯狂抢购,并不断创造出价格神话,一个巨大的艺术品“泡沫”随之产生。而随着这个“泡沫”的破裂,众多收藏者损失惨重。对于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会重蹈覆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皮力说:“与书画古玩等中国传统艺术品市场相比,当代艺术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如何去挑战、利用这些不确定因素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而不确定性也是这个市场最有魅力的地方。”
而随着回顾展的越发频繁和拍卖市场的数字冲击,人们已经开始在讨论当代艺术家的时代更迭。皮力说:“现在做结论都太早。我们的当代艺术史才30年,现在讨论谁被取代了还为时尚早,这不是男子100米,这是马拉松。可能在某一个文化情境下,一些曾经被遗忘的艺术家会发挥出新的光芒,也有可能一些在今天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会被打下来,而这也是当代艺术最有魅力的一点。目前,开始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大家可以理性地思考过去、现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之间的内在联系。”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