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门条作品上明码标价,并直言“卖画不论交情”
几次看齐白石作品展览,对展出的齐白石“门条”格外感兴趣,觉得丰富多彩的“齐白石门条”,是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也是最能体现齐白石个性特征的一个窗口。
从门条上可以领略齐白石的铮铮风骨。1937年日寇侵华,北京沦陷,一些日寇和汉奸头目冲着齐白石的名头,千方百计向他求画,或登门拜访,或请客送礼,为的就是得到他的画。他便贴出门条:“送礼物者,不报答;减画价者,不必再来;要介绍者,莫要酬谢”。
这一着很难奏效,依然难以“挡驾”。齐白石便再次贴出门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若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到了1939年底,他又贴出纸条:“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起,先来之凭单退,后来之凭单不接。”另一张门条则云:“画不卖于官家,窃恐不祥!”“中外官长,要白石之画者,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到了1943年,齐白石干脆在大门上贴出四个大字:“停止卖画”。自此谢绝作画,此举与梅兰芳蓄发明志有异曲同工之妙。1944年6月,艺术专科学校通知他去领配给煤,当时燃煤是紧缺物质,十分稀罕,但齐白石担心是引诱他下水的“诱饵”,果断回信拒绝:“顷接艺术专科学校通知条,言配给门头沟煤事。白石非贵校之教职员,贵校之通知错矣。先生可查明作罢论为是!”字里行间,透出凛然之气。
从有些门条上,还可看出齐白石带有童稚气的卖画时的锱铢必较。先看一些他的门条,再作分析,如:“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初十日”。“绝止减画价(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元,每元加二角),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丁丑十一月谨白”。“有为外人译言买者,吾不酬谢”。“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物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像,凡照像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场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去年将毕,失去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壬申白石老人”。卖画“加料加价”,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行的做法,无可厚非。别说加“虫鸟”、“蜜蜂”,一些书法家连加上款、加时间、写楷书都是“加价”的理由,有的书画家连限定时间取件也要加钱,所以说齐白石此举,是很可理解的。可以想象,鉴于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和当时就如日中天的名气,他受到的“骚扰”肯定不少,有人会以各种名头上门,以得到片纸只字或其他好处,所以他不得不限定各种规矩来对自己进行防护,乃至连向师母“请安问好”者也拒之门外,这或许是因为齐白石看穿了“弟子们”借请安问好之名索要好处的用意,尝到过“苦头”,从“失去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的告诫性通告中,我们大致可以猜想出当时的情景和他的心态。他当时卖画的生意已经不用发愁,不怕没有买主,用不着“掮客”,所以他对一些以“介绍”为名索要好处的做法是极为反感的,以至于多次声明对此“吾不酬谢”。应该注意,齐白石固然是一位艺术大师,但对他本人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把自己定位为“画匠”、“手艺人”的,靠卖画吃饭,所以一切都按照买卖场上的规矩办事,出了门再回头“补虫”、“加印加题”显然是不高兴的,就像买卖成交之后再索要“添头”是不妥当的一样。也正因为属于买卖关系,也就用不着“请吃饭”浪费时间。当然,他的防护心态,有的或许有过当之处,比如连和他拍照也担心人家会到国外去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