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3:艺术与管理
主持人:您觉得艺术和企业管理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陶毓卿: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乔布斯,他就是完全的把艺术融入自己的设计、管理理念中去,而且非常成功的一个例子。但一个东西再好,也不是适合所有的行业的。对更多的行业来说,管理更需要的是一个规则性的东西,一个人性化的东西,例如,信托、财务等这样的行业,要求非常严谨,不可能像艺术一样过分讲究灵感。
不过,艺术品和管理有一点很像。比如,有的画家把自己的画作当作产品来经营,每幅画都卖的价格很高,但若干年之后就未必还能有很高的价值了。而有的艺术品,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从来没想过它的价值,完全用心创作,结果价值超越了时空。欧洲很多百年老店,比如爱马仕、LV等品牌,最初都不过是一些农村的小作坊,他们并不追求当代产生多大的效益,而是把企业产品当作艺术品来经营,所以,它的产品也是跨越时代的,就像艺术品一样。
宋卫红:我个人认为艺术和企业管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共通之处就是神形兼备,而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其实就是把企业当成作品的艺术家!管理的精髓是神形兼备,而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要想使管理流畅如行云流水,让管理真正到达一种境界,企业管理者必须成为艺术家而非工匠!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好的艺术确实是可以超越时空,但好的企业穿越时空的并不多,这是因为作品是静止的而企业是运动的,企业能够传承下去的应该是企业的精神。
王冬晴:中国的书画讲究一个“意境”,我觉得三百六十行,每个行当做到顶级都可以用“意”来概括。企业管理作为其中一行,也可以如此概括。
好的艺术品和好的企业管理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心。好的艺术品是用心创造出来的,而好的管理者也应该用心进行团队建设,把企业的根基打造扎实。领导的心、员工的心,能否都聚合在一起,对企业的运作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变”。中国书画讲究一个“矛盾”,线条的粗细,字体的大小,着墨的浓淡等等,无一不是矛盾,无一不是变化,但总体构成的却是和谐的作品。王羲之写《兰亭序》,其中20多个“之”字,每个写法都各有不同,这就是艺术当中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来说,一个“变”字很重要。
关键词4:艺术品金融化
主持人:现在很多艺术品都被金融化了,很多人都热衷于收藏艺术品,也出现了艺术品股票、艺术品信托、艺术品理财产品等等,您怎么看待普通大众艺术品投资热的现象?
王冬晴:投资艺术品不是那么简单的。比方说书画,现在市场上假货很多,如果鉴定能力不够的话,就很可能会花大价钱买了假画。而书画鉴赏是个综合性的学科,比如说收藏一幅明清时期的画,你需要通过纸张判断,是否是那个年代的作品;同一个艺术家一生画了很多画,比如齐白石,40岁之前的,50多岁的,60岁以后的,不同时期的画作风格不同,价值也完全不同。
现在在很多资金的炒作下,不仅艺术品本身价格暴涨,就是相关的一些笔、砚等都身价倍增。我前段时间到安徽去看过,有的砚台已经卖到十几万、二十万一个了。对一个书法大家来说,其实几块钱的砚台和几十万的,没啥差别。
我觉得,关于艺术品,就作为爱好,陶冶情操,不要把它过于财富化。
宋卫红:我也认为艺术品金融化很合理,一件物品往往并不只有一种属性,如同艺术品除了本身所具备的美学属性外还带有的金融属性,甚至很多人可能更看重它的金融属性。我们喜欢艺术,我们也应接纳其他人以友好的态度对艺术品的处理方式。
不过艺术品的投资还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艺术品投资在专业上有太多的门道,这就决定了这个市场虽然馅饼很多,陷阱也会不少。而个人投资者无论在资金实力上,还是在专业市场判断上,都无法与财大气粗的机构抗衡,这就像股市上的散户屡屡被兴风作浪的庄家玩弄一样。所以,对眼下正热的艺术品市场,大多数人还是应当冷静、客观地去看待,不妨先提高自己的欣赏眼光,再决定投资的方向。
陶毓卿:现在全球对艺术品都相当推崇,这很正常。因为艺术品的价值确实是其它经济领域的商品所无法比拟的。之前投资艺术品应该说是明智的投资选择。
现在老百姓参与艺术品投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在自己经济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收藏一些艺术品;另一种是看到别人收藏,自己也跟风,希望能够升值。这些人可能只是人云亦云,自己并不懂得去欣赏艺术品本身。
现在市场热了,也就有很多人钻空子,仿造、伪造等。所以,投资艺术品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我一个朋友,投资巨款买的东西,专门设了一层楼收藏,但后来请专家鉴定下来,90%以上的都是赝品。所以,想要投资艺术品,一定要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才能避免太低劣的欺骗。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