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的北京故宫博物馆近来新闻不断,虽然大多丑闻,但也提起了我一探其真面目的兴趣,毕竟已经好多年没有踏上紫禁城这片土地,很多珍奇异宝都已成了脑海里逐渐颓淡的光影。
另一方面,前不久我刚去了一次台湾,参观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当时那里正在大搞富春山居图合璧。虽然因为排队需一个多小时终阻止了我进入书画馆,也在其他馆看到了铜器、玉器、陶瓷、珍玩类国宝级收藏,在感慨之余,到底是起了对比之心,让我更有了去北京故宫再看一看的动力。
到北京去故宫游览的一般都会先过天安门,从主席像下的门洞里穿过,似乎也有一种仪式感,所以游故宫就是南门进北门出。所谓故宫南门,暨午门了,故宫售票处就在门外。但其实,在午门之外还有一重门,叫端门,远远看去,端门城楼上立着一皇帝俩嫔妃——当然这是蜡像。而从端门到午门这一段路,中间是各种卖杂货纪念品的小摊贩,两边是各种不伦不类的文物展。什么“杨贵妃展”、“宫女生活展”、“大清开国皇后展”、“历代帝王司法刑罚实物展”……不一而足,都是要收费的。这在不久前已被媒体质疑其合法性。
这种混乱的以皇帝妃子、宫女太监为中心的布展方式,也延续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内部。比如在太和殿两旁的衣库、内库、茶库里面布的展,都是以清帝为中心而设,如皇帝用过的各种钟表器物啦,乾隆用过的弓箭马鞍、康熙的画像啦等等,再比如清代的天文历法研究,有各种望远镜和星座图,还有汤若望等洋大臣的画像。这其实是把文物本身的艺术或者技术价值和它被“伟人”拥有过的价值两者混同起来了,所以里面既有珍贵的技艺非凡的转心瓶和珐琅鼻烟壶,也有其实什么都不算的御用兵器。这在任何其他博物馆都是无法见到的,一般博物馆总是以历史、国别或者不同种类文物为脉络来布展的。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肉形石、翡翠白玉、转心瓶、毛公鼎、核舟——暨《核舟记》中描写的苏东坡、黄庭坚在船上的那个微雕作品、定窑白瓷婴儿枕等藏品,导游带着转一圈,立马觉得中国手工艺精湛、文化源远流长。最让人惊叹的是那镂空同心象牙球,有17层,每层雕花各不相同,而且每个空心球都是可以转动的,这工匠技艺简直无以伦比,穷工极巧,据说是耗费三代人几十年才得此精品。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技术,并非艺术,更非创意,价值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人花费几十年的心力来手工做一件东西,而进入大工业时代,再到商品社会,谁还会为一个成品花那么多时间?大家讲的是批量生产,讲的是投入产出,于是手工艺就这样走向末路,到处是粗制滥造的地摊货。看到这个象牙球,让我想到当年在英国游览时,对欧洲教堂的繁复工艺也感叹不已,造一个大教堂可以解决很多匠人一辈子的生计。但当时看到一本关于教堂建筑的书,说这种古典式教堂早在19世纪就不复建造了,人们不再愿意花费那么长时间做一个建筑,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转而欣赏类似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这样的现代式建筑了。是不是我们当代的生活节奏真的已经无法容忍一辈子的工艺了呢?在如今提倡绿色和非工业的世界新潮流下,这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与在台北故宫的器物迷恋不同,在北京故宫,所有的游客首先被吸引的是故宫建筑本身,导游领着游客走一圈故宫各宫各殿——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到乾清宫、坤宁宫,再到养心殿、御花园,基本上就要1个多小时,有时间富余的,粗粗浏览一遍珍宝馆和钟表馆就算结束了。有人说:北京故宫的文物依托于紫禁城古建筑群两者表里相应在文化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是台北故宫最缺乏的。这话不能说不对,但也正因为建筑的喧宾夺主,使得故宫文物得不到规模化展出,零零碎碎,几乎不能引起该有的注意力,有点一拳打空的味道。
我因为存着与台北故宫比较之心,特意绕道去了陶瓷馆。陶瓷馆的门可罗雀正从侧面证明了北京故宫文物和建筑、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困惑和症结。陶瓷馆的藏品非常丰富,在里面我看到了与台北故宫只差背心花纹的定窑白釉孩儿枕,钧窑、汝窑、哥窑的各种器皿,还有大量的被外界奉为珍品的元青花和明青花,更有大批不同种类的转心瓶……感觉只要是清代的东西,北京故宫里就是成堆成堆的,好像都不值钱一样,其实哪一样拿到外面——甚至大英博物馆都要引来一片惊诧的。这个陶瓷馆放在了不起眼的文华殿,几乎没有导游将它设在路线之内,而普通散客如果不是特意寻宝,也不会拐到这里来参观。这么多好东西就这样空置着,大大的殿里,同我一起参观的只有两个人,与台北故宫核舟前大家挤着轮流通过放大镜观看不可同日而语。另外,由于在古建筑内设展,为不破坏建筑,基本上是不能吊灯的,所有的展品都被放置在搭建的展台里,展示柜里有射灯,但亮光有限,所以个人感觉有些影响展出效果。
这样看来,北京故宫并非外界所说的“有故宫,没文物”,只是让故宫遮蔽了文物,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展出。布展的混乱只是其一,最近传出的故宫哥窑盘在搬移时损毁的消息更让人痛心不已,宋代官窑本来就是北京故宫相比台北故宫的弱项,居然还这么不上心。想当年抗战时期,故宫“文物万里大迁徙”,一迁上海、二迁南京、三迁西南大后方,然后再迁回来,也没有发生大的损失,现在就这么存着放着,也要出纰漏。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和管理实在是让人丧失信心。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小芭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