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徐悲鸿抱病于1951年初创作了《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的一生亮丽而短暂,只生活了58个春秋。这与他长期拼命工作,在精力和体力上的严重透支关系密切。
1949年5月末,徐悲鸿刚回国不久,“由于用脑过度,在刚刚完成了这幅画不久,他就病倒了。血压高达200以上,四肢软弱无力,有半身瘫痪的前兆。在医生劝说下,他暂时放下了工作。但只在床上躺了几天,他又急忙投入了教学工作。”1950年7、8月间,徐悲鸿大病一场。“周恩来总理知道了悲鸿得病的消息,立即指示要尽力抢救,使悲鸿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医护条件。最初,他完全不能进饮食,只能用橡皮管通到胃里,输入流质食物。四个月以后,他才能在床上坐起来。”(廖静文《我的回忆——徐悲鸿一生》)
从1950年11月,徐悲鸿出院,回到北京东受禄街的家,一直到1953年的春天,除了出席全国政协的一些重要活动以外,他主要是在自己的家里养病,时间跨度大概是一年半左右。也就是说,徐悲鸿创作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他在家养病期间完成的。
如果我们再深入研究,还能够确定,徐悲鸿创作《九州无事乐耕耘》的时间,应该是1951年的四月间,因为郭沫若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的时间是1951年的四月。该年4月9日,郭沫若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后才回国的。(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传》)随后,徐悲鸿在1951年的7月22日早晨突发脑溢血。“晨已不能起床,即送往医院,经中外医生诊断为脑溢血。开始几天,神志不清,不能进食。”直到1952年三月,“才能起床,并能由人扶着走路。”1953年春,他又开始给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上课。1953年9月23日,徐悲鸿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听取周恩来总理的报告。会间休息,他陪同总理去了休息室。周恩来知道他身体不好,劝他退席回家休息,他不应。会后,徐悲鸿又赴北京建国门外的国际俱乐部参加欢迎波兰代表团的宴会,席间突发脑溢血,被送去北京医院抢救。两天后,即9月26日凌晨2点52分,徐悲鸿那颗满怀对祖国对人民挚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三,《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
按照徐悲鸿的艺术经历,我们可以将他的艺术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
1、艺术活动的初期。1908年,由于他的老家江苏宜兴连年遭受水灾,13岁的徐悲鸿随父亲徐达章先生开始了流浪的文艺生涯,从此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到1915年,20岁的徐悲鸿来到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计,并开始以卖画为生。也就是在1915年,徐悲鸿的绘画才华受到了岭南派大画家高剑父、高奇峰的赏识,赞其作品《马》为“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该画由上海审美书馆印出,是徐悲鸿第一次发表作品。
2、早期,是指1916年到1923年。徐悲鸿的主要艺术经历是去日本研习美术(1917—1918),以及公费去法国留学,并在达仰老师的指导下精研素描。这一时期,保留至今的作品很多,仅徐悲鸿纪念馆就收藏素描800余件、油画百余幅,散失各地的难以记数(见冯法祀的文章《呼唤大师巨匠——徐悲鸿精神》)。也是在这一年,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
3、中期,是指1925年到1949年。这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几乎他所有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品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如巨幅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1928—1030)、巨幅国画《九方皋》(1931)、巨幅油画《徯我后》(1933)、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巨幅国画《愚公移山》(1940)等。
4、晚期,是指1949年到1953年。由于徐悲鸿在这短暂的时期里,担任了许多社会重要职务——全国政协委员(一届全国政协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徐悲鸿作为新政协成员,参加了有关确定新中国的国都、国歌、国旗、纪年等许多重大事项的策划和讨论——作者注)、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政务活动繁忙,加之身体每况愈下,其创作作品的数量锐减,有影响的作品就更少,而1951年4月创作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他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因此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徐悲鸿把如此重要的作品《九州无事乐耕耘》,赠送给郭沫若,是有其深厚历史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