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恺(东站画廊/供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基金开始登陆中国艺术市场,它的操作模式和实现收益的方式招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就此,东站画廊负责人田恺认为,艺术基金和一般的股票基金有着巨大的差别,艺术品需要一个空间去展示和养护,也需要和投资人一对一地沟通。而作为一级市场核心的画廊应当发挥其更综合的功能,成为经纪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平台。
记者:东站画廊7月底举行的“群像”联展,展出的作品都是来自一个私募基金的收藏,之后也传出了画廊要融资的消息。在这个情况下,画廊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方向和以前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
田恺:画廊的工作内容和今后发展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但是会加入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各种艺术基金提供服务。这个服务事实上已经展开。所以,我们以后的工作不但做一级市场的经营,推广、提携艺术家,也会做二级市场。从拍卖会、画廊、博览会等各种渠道,在恰当的时机买入艺术品。同时,艺术基金也会在画廊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工作上提供支持。这是一个画廊日常作业与基金管理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记者:这更像是把艺术品经纪人的模式延伸到画廊平台。
田恺:也可以这么说,我希望我们画廊成为众多经纪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平台,东站画廊是开放的。谁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买入、卖出,同时也会做一些公益性展示。简单的经纪人模式不足以涵盖画廊的功用。
记者:基金直接涉足一级市场与画廊合作而不是以艺术品投资管理公司亮相,这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田恺:目前中国的艺术基金已经太多了,这可能是一个中国特色。就它实现的形式来看,艺术基金和一般的股票基金有着太大的差别。股票型基金我们通过K线图来观察。而艺术品则不一样,它需要一个空间去展示和养护,也需要和投资人一对一地沟通。这实际上是很感性的。无论是私募基金还是公募基金,包括突然冒出来的诸多文交所,它们都会选择一些合适的场所来陈列收藏的作品。所以画廊与基金合作,通过展览的方式来呈现藏品,这对客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记者:在与基金的合作中,画廊除了作为一个展示藏品的空间,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田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广。优秀的藏品集中被展示的机会并不多。有了好的藏品和好的空间,再通过出版、传播,不但对藏品的价值是一种提升,由于这个空间是开放的,也对民众美育的普及做出一些贡献。
记者:您觉得今后除了画廊销售的一贯方式,是否会有新的交易方式出现?
田恺:肯定会有。因为每一次市场的突飞猛进都跟交易方式的改变有关系。以前没有拍卖行,而现在比比皆是。中国尤其多,光北京就有几百家。在没出现拍卖行的时候交易是什么样的?如果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那就是一个商人遇到一个画家,喜欢了就下订单去买他的画。这是有偶然性的。如果好的画家遇不到好的买家,那他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在艺术史中。就像美蒂奇家族与文艺复兴三杰的关系,现在看起来,像童话一样美好,但是也可能当时有其他很优秀的艺术家不为人知。后来出现了拍卖行,把最有购买力的人和最有卖相的作品放到一起,集中竞价销售,这就是一个交易方式的变化。最近中国出现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虽然合理与否值得商榷,但是无疑也是一种交易方式的创新。包括艺术品的在线交易方式,也都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支付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新的交易方式。
记者:今后画廊的工作中,艺术品二级市场交易和发现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比重各占多少?
田恺:在工作上,肯定是以推广年轻艺术家为主。但资金的投入肯定会偏向于二级市场的交易,因为年轻艺术家这块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占用太多的资金。
记者:在今后的艺术行业中,您认为艺术机构应该呈现出更明确的分工还是更综合的功能?
田恺:应该会更综合。而且目前国内画廊的功能和作用还要更加强才对。因为目前来讲画廊相对处于弱势。在当代艺术这一块,艺术家是最强势的,其次是拍卖行,接着是藏家,最后才是画廊这个角色。而这跟目前西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记者:作为画廊转型后的首次个展,您是如何选择与苏笑柏进行合作的?
田恺:因为苏笑柏在学术上的铺垫和他求学经历的背景,都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紧密相关。而且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还有一点就是因为作品辨识度高,特色非常鲜明。他的作品区别于以往人物画为主的潮流,带有一种抽象的、哲理性的启迪与思考。在整个西方世界最昂贵的往往都是抽象作品,观众也通过一些新闻、一些拍卖报道了解了抽象作品的价值。以前可能写实作品,或者有很强视觉刺激的作品是市场的主流,而现在抽象作品已逐渐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所以我们在之前的“群像”展览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过去若干年,做了一个回顾和总结,而通过苏笑柏的个展展示了一种新的面貌和新的可能。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