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解)的“行为”——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文/张海涛
2002年左右我偶然在一个朋友家里观看了《第一届0pen行为艺术节》和温普林《中国行动》的纪录片,最近又看到了栗宪庭老师收集整理的86——99年的大量的行为艺术文献资料,这是我系统的大规模阅读行为艺术活动过程。影像中让我认识了很多熟悉的行为艺术家,那些斑驳的画面上看到了他们的激情和艰辛,因此印象很深。《中国行动》由温普林先生记录了由1985年到1999年中国行为艺术发展中重要的文献资料,文献中的活动如“最后的晚餐”“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七个行为被禁止;2000年“第一届0pen行为艺术节”在偏远的京郊怀柔举办,但仍然“招”来了很多警察,并把艺术家的朱冥、舒阳、刘瑾等人带走,大家都着急的想办法安排现场,观众也被一一做了身份登记,行为艺术节被禁止,后半场的表演转入了陈进的私人住所中进行。这些活动被禁的理由一般为非法聚会或防火不过关,当时的我对行为艺术和行为艺术家是又爱又不不敢轻易接近,也存有对行为艺术的误读。其实从当时到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着对行为艺术的误读,认为行为艺术家是社会不安定分子,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是极端的,行为艺术都是敏感和边缘的,更是不合法的。这里被误读的“行为”因此成为我这篇文字讨论的话题,它是一种被惯性化的思维理解的行为艺术。文章标题我将“行为艺术”简化为带引号的“行为”,指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意图;而非大众意义上的行为,大众(包括非专业的管理阶层)不真实的对艺术家行为的误解,给行为艺术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很多人谈“行为”色变是因为行为艺术中存在着揭示和批判现实丑态的现象,而观者只是记住了这样的作品表象。另外行为艺术的历史中也有很多表达永恒价值观的积极作品,这些作品就很平和而且也很有启示性,然而人们却没有很好的记忆和传播。当然也不乏一些行为艺术家恶意操作的行为,误导观众使他们只是记住了表象的冲击力,所以行为艺术被误读成了暴力、色情和政治这些敏感词汇的代言。一个行为艺术作品价值也要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放在历史中的价值、个人脉络、现实背景和人品等综合指数判断,不能一棒子被理解成了邪教分子和异端分子。行为艺术有很多被误读的方面如:行为艺术的灭亡论调、对敏感话题表达的误读和价值判断的不真实。由宋庄美术馆主办的“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艺术展内容包括:栗宪庭老师提供的86年后的行为艺术文献、温普林先生推荐的80—90年代的行为文献资料、2000—2009年OPEN主要策划人陈进10年的行为艺术节部分文献资料和张海涛邀请的艺术家行为艺术文献资料组成。展览是以编年体和地域方式对中国行为艺术进行历史的文献整理,形式以图片、录像、文本资料和道具为主,也是行为艺术第一次大规模、系统的走进国内美术馆。客观的梳理归档,是对行为艺术价值的真实呈现,也为行为艺术家多年的付出做出一点服务,做为参考资料传承和拓展。20多年来行为艺术作品价值判断的不真实和不客观很容易使行为艺术恶性发展,使行为艺术成了过街老鼠,这次我们想突破目前国内美术馆尚未系统、合法化的行为艺术展示方式,因此我们想积极的改变这种被现实社会误读的行为艺术现象。
被误读的二十多年
前两天陈进给我述说了他与一个老总谈合作的经历,对方笑着说:我们可以合作,但前提是你不做行为艺术了;另外一个朋友对我老婆也说过:可千万不要让你老公做行为艺术。可见行为艺术已经成了大众误读的标准对象。
国内大的行为艺术节,大致有几个:0pen行为艺术节、大道行为艺术节、越界语言行为艺术节、前提行为艺术节。0pen行为艺术节是国内历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行为艺术节,2000年至今办了十一届,实施过程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这次展览做为重点介绍。第一届0pen行为艺术节在怀柔展览现场被禁止的理由很简单:非法聚会并超过多少人。那时的当代艺术展被封的情况很多大家也不足为奇。早说:79年星星美展、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90年代后的东村艺术家行为被抓到2000年0pen行为艺术节被禁止,即使到今天也有部分展览作品被禁止这都与意识形态和误读有关,20多年行为艺术活动的策划过程的艰难与资金、实施环境是分不开的。
第一届OPEN行为艺术节由陈进、舒阳、朱冥发起,第二届得到栗宪庭老师的支持,使栗老师再次遭受到挫折。其它几届多是陈进等人自己掏腰包转移到地方。到07年我认识陈进时他已经把自己房子给卖了,目的是在798开一个0pen的艺术空间:一是为行为艺术节服务;二是把0pen品牌打出去,做为798的一个窗口;然而空间经营了3年的时间便很难支撑下去了。在空间存在的期间欣慰的是0pen十年的大型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了世界各地活跃的艺术家300多位,给处于低谷的行为艺术注入了一些活力。这次活动也耗尽了陈进自己的所有资金。我问陈进后不后悔,他说不后悔。与陈进说起在宋庄美术馆做个10年的文献展是去年的事;这事和栗老师一说,栗老师非常支持,并建议把OPEN展视角放大作为“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的独立组成部分,给OPEN现象以史料性价值;另外我们在讨论中,栗老师将展览名称定为“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我的理解是:将中国的行为艺术又放入到世界行为艺术的范畴,中国行为艺术也是世界行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中国与世界的行为艺术就有了对话。展览并邀请温普林先生加入,由栗老师、温普林、张海涛先生等人整理的文献作为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美术馆敢接纳行为艺术,如果顺利实施了将会给行为艺术公共化和社会观念的开放做出一点改变。使行为艺术摆脱小圈子而让更多的人认识,改变社会对行为艺术误读的现象。
对敏感的误读
多年来中国的行为艺术节几度辗转各地多次被禁止或警告,不允许“色情、政治、暴力”敏感题材。2001年4月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决制止以“艺术”为名义的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的不良现象。《通知》指出:近些年来一些地区极少数人打着“艺术”的幌子,在公共场所以自虐和虐待动物、展示人类及动物尸体等形式表演和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并通过非法管道传播。这些罪恶行为,触犯国家法律、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社会影响恶劣。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净化文化环境,清除文化垃圾,特发布此《通知》。《通知》还附录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条款。
我曾经写了一篇一直没有发表过的文章:“宋庄”不等于“宋江”,说明我们不是为了造反,也谈不上什么招安,因为行为艺术展出作品都是独立性作品,不受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干扰和转移;重要的给人们观念带来新的认识,独自表达情感和感受,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想说明一个问题,艺术家行为作品中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只是想改变现实中不完善的现象,从而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适于生活。艺术家与“宋江”所在的时代背景不同,最终实现的目标不同,我们不是为了政治报复,因此对现实社会只有好处。
至于敏感之二的话题:“色情”最争议的是裸体之争。我们去掉作品质量来讨论这个话题,国内行为艺术从90年代马六明、张洹、朱冥等人在自己家中实施裸体行为作品被抓,到近几年仍有艺术家被警察带走的现象。行为艺术“裸不裸”是一种语言问题,用裸体更多的是身体的体验借此表达一种态度和观念,艺术家根据作品表达需要来使用这个语言,而不是为了裸而裸,为了哗众取宠而哗众取宠。在实施中只要不以色情为目的也构不成情色的罪名。至于作品质量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作品价值来判断。目前这方面有几个争议的焦点:1、公共场合裸体问题;2、艺术家身份认同问题和作品脉络;3、不同国家法律触及问题;4、由谁来制止和判断制止裸体行为;5、裸体的目的和意图。
作品中裸不裸体先抛开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法律我们如何遵守(我们国家有个《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中说不允许公民在公共场合裸体)?这里的公民如果是艺术家或模特身份是否可以细化;“公共场合”也很难界定:画廊和偏远河边算不算是公共场合?如果观众自愿裸体而且为一个积极意义的作品能否变通;更重要的是由谁来制止裸体:是不懂艺术的警察,还是批评家。我们个人认为在展览场地和作品语境中可以变通规定,如西方艺术家裸遍世界:斯宾塞•图尼克作品在作品语境中不以色情为目的创作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同。另外现实合法化问题:有的国家在公共浴场可以裸体出了浴场不允许裸体,中国也可参考西方管理方式变通处理。由画廊场馆中艺术家身份不以色情为目的的情况下可以裸体行为,若在公共场合做展览可由专家界定判断,而非警察部门。而暴力的敏感也是一样在不宣扬、不伤害他人基础上自我体验。参见(《中国行为事件艺术的价值判断》一文)
对价值的误读
艺术批判的勇气固然重要,但是“没文化全凭胆大”的行为也容易成为某些艺术家哗众取宠的策略。故意乏味的触及敏感话题的情况很多,这样的艺术家把触及敏感作为一种炒作的时候,就失去了艺术表达的真诚和独立性,我们需要根据作品意图、语言表达经验、人品身份等综合因素判定其价值。不能一味推崇刺激和叛逆而失去人性,造成观众的误读。因为行为艺术不只是表面感官刺激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我们也不能像前几年陈履生出版的《以艺术的名义》将艺术行为一棒子打死。从这次我们选作品过程中客观地发现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语言和触及的话题更多样化,作品语言表达很讲究些。然而整体来说国内作品触及生存的困惑更多,易造成作品的单一和概念化,对当下时代的新感受触及不够。行为艺术价值判断的不准确是造成作品误读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行为不是没有价值判断的规律,而是缺少深入判断的环境。行为价值判断要关心两个大问题:一、行为的语言,不同的媒介语言需要选择随之变化着道具、行为、表演、情境、互动性和行为之外的跨界(如与话剧、音乐、多媒体、绘画、装置的交融)。这里从语言表达引发的摆拍之争、风格化和符号化的争论、作品简洁与复杂、展览现场与非展览现场、直接与间接表达都是深化价值判断问题。我个人认为非展览现场和展览现场感不是判断的绝对问题,重要的是体验和怎样适合你感受的表达;摆拍行为则更适于摄影领域,图像的结果在那个领域更适合;而关注多元话题和焦点变化的艺术家并不是就是没脉络,在当代与现代古典的演变中一个艺术家话题的多变更有活力,避免了风格化和符号化的束缚;包括行为过程的简洁与复杂表达、直接与间接性都不会阻碍艺术的价值判断,更重要的艺术家把握表达的能力,我们不能以个人偏好的不负责判断,避免对其价值的误解。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感受的真诚与当代转换、个性与公共化判断。艺术不论历史、现在、未来和永恒话题都需以当代语境进行艺术转换,便是作品具有当代人的思索和公共性,而区别于其它时代。前一阵在《xx时报》发表了一篇“行为艺术死亡”的论调文章,其实也是个老话题,没有什么新鲜感:曾经当摄影出现时便有绘画死亡的论调;电脑出现便有摄影死亡的论调,这些绝对化的论调永远是一种炒作或具有意识形态的用意。任何一个媒介只要出现了,都不会死亡,因为它只是一个表达方式,可以用当下的语言和感受带给这一时代人新的思考;甚至语言和感受两者取一,加上文化的传承、强化和转换都可让艺术具有活力,任何已有的媒介都不会死亡,行为媒介之死也是对行为艺术的误读。
结语
二十多年来行为艺术经历了中国由朴素封闭步入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冲击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对行为艺术的观念的误读也应该慢慢的改变。正当行为艺术由2005年前的高潮走向低谷的时候,第十届0pen行为艺术节活跃了艺术圈,给受到了很多商业化影响的艺术家家带来了一些信心,06-07年的市场泡沫式冲击不代表行为之死。“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6-2009”展能在宋庄美术馆展出,也将突破目前国内美术馆尚未系统的、合法化为行为艺术展出的禁忌。这次展览不论质量怎样,只要展出一天就算成功,也借此改变这么多年来社会对行为艺术的误读和误解。
2010年10月7日与宋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