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超炫的iphone 4S发布十分耀眼,但并没有能掩盖住拍卖界的璀璨光芒。香港苏富比首推的“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的创纪录成交价,再次激发出艺术品拍卖界的豪情与火爆。
此时,距离1992年10月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艺术品拍卖20年。
20年时间弹指而过,但中国拍卖的这20年,可谓是天翻地覆。最为引人关注的,自然是拍品的身价:20年中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而且中间几乎没有停歇。
20年前的第一场拍卖会,仅成交235.1万美元,底价1.1亿美元的战国毂纹壁,因最高出价仅1.05万美元而流拍。如今的拍卖会成交量早以“亿”计,并屡创天价。2010年瀚海秋拍,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落槌价1.7亿元;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亿元人民币创下书画交易纪录。
1993年底,马未都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叫《马说陶瓷》,在书中他曾经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大胆预测:一件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品未来至少能卖到十万元。现如今,乾隆官窑领跑,带着“清三代”瓷器一路向上,成交价早已经是马先生预测的百倍千倍。
20年,随着艺术品拍品价格的飞涨,艺术品拍卖圈的人和事也在悄然改变。曾经的愣头青,如今已是身家过亿的大买家;当初的小拍卖行,如今已经享誉海内外。
站在拍卖20年这个时点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艺术品收藏正在造富中国,收藏和拍卖正在被一股股汹涌的大潮包裹着,夹杂着文化、商机、激情,也有陷阱。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我们拥有绚烂的过去20年,未来20年也将充满激情。
拍卖20年,一个结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艺术品拍卖铿锵20年
相信每一个参与过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人,都能说出几段20年间印象深刻的事,也都会有几番不同的感慨。毕竟,20年间中国拍卖界的巨大变迁,已深深刻在一代人的心里。诚然,20年来,艺术品拍卖造就了一批富裕的群体,出现过太多次投资良机,但回到20年前的那个时点,我们仍是心有余悸。拍卖地位不稳,鉴赏能力落后,资金受限,几乎没有人能预测到今天的富丽堂皇。正是一批批专家、藏家和拍卖公司,在摸索中起步、逆境中坚持、于前进的途中奋力上扬,方谱写出这铿锵有力的拍卖20年。
1992——1996
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是新中国拍卖市场开始启航的四年,因为有太多的空白可以去填补,这四年中拍卖行业的人总会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需要去做,有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去拓展。回到这段时间,品味其间的大事小事,处处能感觉到,拍卖业急需迸发的激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春风吹过,政府开始允许成立股份公司,很多人开始寻找商机,很多产业也在这一年崛起,包括艺术品拍卖。这个阶段里,拍卖的规模小、品种单一,价格比国外低得多,买家大多是港澳台及国外人士,内地买家尚没有形成规模,一切都还在萌芽阶段。
1992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等主办,北京市拍卖市场(拍卖公司的名字)执槌的“1992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界剧院中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多门类的艺术品拍卖会。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场高端的拍卖会,从以下几处就可见一斑:拍卖现场配备了100名治安警察、65名武装警察、72位各个语种的翻译;买家凭门票入场,门票价格(包含精致的图录、纪念册和礼品)450元一张(当年全国城镇人均月收入约170元);因为国内没有拍卖师,特地从香港请来胡文先生;还请来香港著名收藏家、走进世界文物拍卖市场的中国第一人张宗宪先生前来捧场。
“1992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最终成交了902件拍品,成交金额235万美元。尽管不高,但是这次是中国恢复拍卖业以来首次举行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全球有500多家新闻媒体对这次活动进行过报道。
拍卖会的槌声刚落下4个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便于1993年2月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