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今日登陆中国 2011-11-15 10:28:5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郑照魁 点击:
就算你再不喜欢电影,也听说过斯皮尔伯格吧?就算你再怎么不喜欢好莱坞大片,也总知道《指环王》吧?什么题材能让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这两大电影界巨头同时着迷,然后联手制作一部“骇人之作”?答案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部漫画:《丁丁历险记》。

丁丁历险记电影海报

丁丁历险记电影海报

 

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两大巨头联手打造动画大片

 

就算你再不喜欢电影,也听说过斯皮尔伯格吧?就算你再怎么不喜欢好莱坞大片,也总知道《指环王》吧?什么题材能让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这两大电影界巨头同时着迷,然后联手制作一部“骇人之作”?答案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部漫画:《丁丁历险记》。这部诞生于1929年、到现在为止发行超过3.5亿册、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曾经影响过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经典名著”今日将登陆中国。在昨日的媒体观影之后,有观众开始忧伤地表示:阿童木、蓝精灵、机器猫、变形金刚、丁丁都跑上了大银幕,甚至《大闹天宫》都已经重拍了。80年代孩子们的集体记忆,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拍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集体记忆电影”?

 

关键词:坚持为丁丁,斯皮尔伯格坚持了30年

 

与全世界大多数“丁丁迷”一样,斯皮尔伯格对这部漫画的感情也延续了30年。斯皮尔伯格透露:“30年前,我拍了《夺宝奇兵》系列。当时一位法国影评人写了一篇影评,我看不懂法文,但却看到里面通篇都是‘丁丁’这个词,后来助理翻译了这篇稿子,我才知道他们是拿《夺宝奇兵》和《丁丁历险记》对比。然后我就找来这些漫画,立刻产生了兴趣,就去找到原著者、比利时人埃尔热取得了电影版权,1983年时,我就协同《外星人E-T-》的编剧梅丽莎-马修森开始撰写这个剧本。”只是,剧本写了无数稿,始终不能让斯皮尔伯格满意,于是这个想法一拖就是30年,直到他找到彼得-杰克逊。

 

和斯皮尔伯格不同,彼得-杰克逊对《丁丁历险记》非常熟悉。出生在新西兰的杰克逊少年时就在朋友家里看过这部漫画:“我当时恨不得钻进漫画书,没日没夜地埋头在那些冒险故事里。”杰克逊说:“当时我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把它拍成电影。”几年后,杰克逊已经是一位年轻导演:“我很早就听说斯皮尔伯格想把《丁丁历险记》拍成电影的消息,兴奋得不行,等啊等也没等到电影上映,却意外地等到了斯皮尔伯格的电话,邀请我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

 

关键词:技术《丁丁历险记》重新定义动画片

 

如果说《阿凡达》能够让观众们对3D技术有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么《丁丁历险记》就能让你重新认识动画片——看看这些剧照,你能够想象,这些形象都是CG动画特效的结果么?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场景都是电脑做出来的。而扮演这些角色的真人,跟他们完全不像。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安迪-瑟金斯。《丁丁历险记》里,他扮演的是大胡子的阿道克船长,而前几天如果你看了《猩球崛起》,你会发现他扮演的是大黑猩猩,更早的时候,他甚至是《指环王》中那个经典的咕噜姆;而《丁丁历险记》里的大反派萨卡林,居然是007丹尼尔-克雷格。

 

表演捕捉技术是动画片《丁丁历险记》的最大关键词,也是斯皮尔伯格等待30年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一技术虽然在《贝奥武夫》首次使用时并不成功,但在好莱坞如今已经普遍使用,它为CG动画角色赋予了更真实的表演,令影片每个角色都有了真人的表情,也让诸多原版漫画迷放心。

 

关键词:失落童年的回忆,又少了一个

 

虽然有着无比“豪华”的背景,但《丁丁历险记》是否能够得到中国观众的喜欢依然还是个未知数。从昨天的媒体场来看,虽然很多镜头都引起了观众们的回味,但整体看下来依然有观众表示失望。

 

有观众表示,作为儿时不可或缺的记忆,加上两大导演联手打造,让他在很早之前就对电影有很高期待,但真正看完电影却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可能是做得太像真人了,让人觉得这电影更像《夺宝奇兵》多一点。但既然已经有了4集夺宝奇兵了,为什么还要换个形象换个主角来看第五集?”更有观众表示,这部电影定位不够准确:“漫画是一回事,电影又是另一回事,这电影从形象上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根本不用动脑筋思考,所以就是跟着主角满世界跑着看风光,看他怎么抓住坏人而已。远不如小时候看小人书时那么刺激。”

 

当然,也有人觉得能够在电影里看到久违的丁丁和白雪,而且跟原著漫画里的形象丝毫不差还是很激动的:“原来的漫画里我就很喜欢白雪这条小狗,因为作者经常性地给它加上思想泡泡,好像他会说话一样。而电影里的狗狗虽然不会说话,却同样很萌,某种意义上,白雪的卖萌比丁丁的大饼脸更加抢镜。”

 

但昨日更多的观众看完之后的感觉却是失落。有院线人士表示:“我们的童年有很多集体记忆,但到目前为止,凡是贩卖80后集体记忆的电影除了《阿童木》没有一部不赚钱的。对我们来说,很多童年的经典是在记忆里,电影将其具象化,哪怕做得再精致,也依然代替不了当年的那种感觉,而这种电影多了,反而是对我们集体回忆的一种破坏。”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