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廷:谈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的新现实主义 2011-11-17 14:48:10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王端廷 点击:
20世纪50年代,当英国的里查德-汉密尔顿、美国的罗伯特-劳生柏和贾斯帕-约翰斯等艺术家大肆利用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时候,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现成品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在涌现出一批艺术家。

在世人眼里,克里斯托是一位“捆包艺术”的专家,以致人们将他的名字与“捆包艺术”画上了等号。虽然一开始克里斯托就有捆包大型物体乃至建筑物的打算,但受客观条件限制,他的计划一时还未能实现,他当时所捆包的还是一些小型物品,如罐头盒子、玻璃酒瓶、杂志、桌子、肖像油画、路牌、打字机、花木、自行车、摩托车、树脂模特儿等。1962年克莱因逝世前不久的一天,克里斯托在他家里捆包了一个真人女模特儿。克里斯托包裹这些物品的材料既有透明的塑料布,也有不透明的棉布,有时两者混合并用。被包裹的物品有局部包裹,也有整体包裹。其内容有的是可见的,也有的是不可见的。不管是可见,还是不可见,这种捆包艺术品都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要窥其内部、探其究竟的好奇心。克里斯托自称他的创作目的就是改变转换物体的形式,使那些人们熟知的对象变得新奇异样。

 

我们知道,捆包艺术并不是克里斯托的发明,美国达达主义艺术家曼-雷(Man Ray, 1890—1976)是这种艺术样式的创始人。早在1920年,曼-雷曾将一个缝纫机头用布和绳子包裹起来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件名为《伊西多尔-杜卡斯之谜》(The Enigma of Isidore Ducasse)的作品是捆包艺术的开山之作。虽然不是这种艺术的专利所有者,但克里斯托是将捆包艺术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家,他日后创作的一系列捆包艺术作品震惊了全世界的观众。

 

1963年2月,克里斯托参加了第二届新现实主义艺术节期间在联邦德国慕尼黑艺术馆新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者”群展。此后,克里斯托又先后于1981年和1986年参加了在尼斯和巴黎现代艺术馆举办的新现实主义回顾展。虽然自1970之后新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团体已经解散,但这些展览仍被视为克里斯托加入新现实主义团体的重要证据。

 

1964年克里斯托携夫人移居美国,1973年加入美国籍。值得注意的是,克里斯托的大型作品都是与妻子让娜-克洛德一起合作设计,并在众多助手的协助下完成的。由于材料的体积和重量等方面的原因,作品在制作的时候往往要动用包括飞机、汽车在内的各种现代运输工具。

 

1968年克里斯托实现了“包裹瑞士伯尔尼艺术馆”(WrappedKunsthalle Bern)的计划,这是他完成的第一个捆包大型公共建筑物的作品。同年,在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克里斯托用不透气的尼龙布制造了一个直径10米、高85米、容积为5600立方米的充气立柱,该作品的名称就叫《伍千六百立方米包裹》。

 

《捆包的海岸》(Wrapped Coast, 1969)是克里斯托的成名作,他用92900平方米的尼龙布和56公里长的绳索,将澳大利亚悉尼附近一处名叫小海湾的地方的1.61公里长的海岸线捆包起来。这是大地艺术的经典作品,它的照片几乎出现在了所有关于现代艺术的著作中。

 

1970—1972年,克里斯托完成了一件名为《山谷幕》(Valley Curtain)的作品,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赖费尔(Rifle, Colorado)的一个河谷,在两山之间拉起一张宽381米、高111米、总面积达18580平方米的橘红色尼龙幕布。据说,由于对风力估计不足,这件作品第一次施工时失败了,幕布被巨大的风力撕成了碎片,后来经过技术改进才使作品最终获得成功。巨大的幕布在河谷之间随风飘动,就像一道飞流直下的大瀑布,气势宏伟。对于那些能够亲临现场的观众,站在这块以蓝天青山为背景的巨大天幕之下,看色彩如霞,听风声猎猎,一定会感到无比震撼。

 

《奔跑的篱笆》(Running Fence)是克里斯托于1972—1976年创作的一件超长距离、超大规模的地景艺术作品,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北部的群山之上,用5.5米高、39.5公里长、总面积达200000平方米的白色尼龙布、145公里长的钢丝和2060根钢管(每根直径9厘米、长6.4米),修建起一道横跨索诺马(Sonoma)和马林(Marin)两县的巨型篱笆。这道长篱在起伏的群山上蜿蜒延展,恰如一条自由流淌的河流,按照词义,这件作品的名称也可译作《流淌的篱笆》,当然,如果不是在高空的飞机上,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条河流”的全貌。

 

1980—1983年,克里斯托创作了一件名为《包围的群岛》(Surrounded Islands)的海景艺术作品,他用603850平方米粉红色聚丙烯塑料布,将美国弗洛里达州大迈阿密比斯开因海湾(Biscayne Bay, Greater Miami, Florida)的11座小岛分别包围起来。从1982年11月至1983年4月,在海上制作这件作品花费了半年时间。从高空俯瞰比斯开因湾,这11座粉红色的小岛就像一朵朵静静漂浮在水面上的莲花。据说,克里斯托这件作品的灵感正是来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那些《睡莲》油画的启发。与莫奈的油画相比,这些巨型莲花在蔚蓝色大海的衬托下分外壮观、更加夺目。

 

《捆包的巴黎新桥》(The Pont Neuf Wrapped, Paris. 1975—1985)是克里斯托通过包裹巴黎新桥这座著名的公共建筑而完成大型环境艺术作品。1985年9月22日,在300名专业人员(其中包括65位登山专家)的协助下,克里斯托用将近41000平方米的金黄色聚酰胺布料和13076米长的绳索,将位于巴黎西苔岛(Ile de la Cité)西端,塞纳河上的新桥包了个严严实实。在这之前,亦即当年2月和3月,为了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克里斯托做了两次实地包裹试验,由于桥梁建筑由桥墩、桥拱和栏杆等形状各异的构件组成,不像房屋建筑那样整齐容易包裹,因此他不得不请来登山运动员协助工作。建造于1606年的新桥是巴黎最著名的桥梁,也是塞纳河上众多桥梁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自19世纪以来,在巴黎生活过的各国艺术家大多描绘过这座桥梁,其中著名的画家就有透纳、雷诺阿、毕沙罗、西涅克、马尔凯和毕加索等。克里斯托早在1975年就在纸上设计出包裹新桥的草图,1978年就自己的创作计划向巴黎市政府提出申请。1984年时任巴黎市长的雅克-希拉克批准了克里斯托的创作计划。完成这件作品花费了两百万美元的资金。在存在了两个星期之后,这件捆包艺术作品被拆除。

 

1991年完成的《蓝黄伞双联作》(The Umbrellas,Japan-USA)是克里斯托所有作品中最为壮观的一个,它也可称得上是大地艺术的极致之作,因为它跨越了太平洋,连接了地球的东西半球。克里斯托在日本东京郊区茨城(Ibaraki)县的田野村庄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贝克斯费尔德(Bakersfield)的丘陵山岗,分别插上总数达3000把的巨型大伞,插在日本的是1340把蓝伞,插在美国的是1760把黄伞。每把伞包括基座高6米、直径8.66米、重约200公斤。制伞所用布料共计410000平方米。在日本的蓝伞阵绵延19公里长,在美国的黄伞群长达29公里,两地伞群共占地面积194.25平方公里。为了安装这些大伞,日美两国分别有900多人参加工作。整个作品的造价为2600万美元。1991年10月6日,克里斯托利用东西半球的时差,将两地的伞在同一钟点打开,他本人也利用时差坐飞机出席了两地的开伞仪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