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坦戈利与德-圣法尔相识,后来两人成为夫妻,并合作完成了许多作品。
同年,坦戈利创作了一批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为主体的黑白浅浮雕,这些形状使人联想到抽象艺术家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tch)、埃尔班(Auguste Herbin)和后期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作品,但与上述绘画作品不同的是,这些浅浮雕是可运动的。1956年,坦戈利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丹尼斯-勒内画廊(Galerie Denise René)举办的以“运动”为主题的艺术展,展示了他的一批“绘画机器”(Machines à peindre),这次展览使他一举成名。1958年11月,坦戈利与克莱因在伊利斯-克莱尔画廊展出了两人合作完成的作品《纯粹的速度,稳定的单色画》(Vitesse pure et stabilité monochrome),他们把克莱因的蓝色单色画固定在快速旋转的电唱机转盘上,不断加速旋转的转盘让人觉得有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似乎要将那上面的绘画作品解体。
1959年7月,坦戈利的“参与-自动机器”(Méta-matic)在伊利斯-克莱尔画廊展出,展览期间他又制作了两个布告牌,由一些人背着,走遍整个圣日尔曼-德-普雷区,他邀请观众参加这个“由‘参与-自动机器’生产的最佳绘画比赛”,5000名观众参加了这场行为艺术活动,其中有杜尚、查拉、曼-雷和阿尔普等达达主义的元老和荒诞派戏剧大师尤奈斯库。同年,坦戈利还应邀参加了第一届巴黎双年展,在展览会上,他利用他的绘画机器《参与自动机器第17号》制作了4000幅图画,并把这些图画分发给观众,这一艺术行为成为此届巴黎双年展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坦戈利的代表作是1960年3月17日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花园创作的机动装置作品《向纽约致敬》(Hommage à Nuw York)。这是一架自动毁灭的机器,一架不能预知其运动过程的偶发机器(machine-happening)。它由一个气球、两台电动机、一架钢琴和20多个自行车轮组成。这是一个由垃圾废品焊接而成的结构混乱、运动随即、兴奋无度的怪物,它的十多只手臂狂乱地敲打着钢琴键盘,在经过半个小时的癫狂运动之后,整个装置自行解体。这是艺术史上第一架能够自动解构的机器。这不是对纽约这座当代世界第一繁华都市的敬意,而是对现代机器文明的巨大讽喻。坦戈利自称这是一次“灾难的模拟”,他说:“我想通过造型来表现文明的终结。”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行为绘画的倡导者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将坦戈利的这件作品看成是可以与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德-孔宁的《女人一号》相提并论的“二十世纪艺术的圣像”之一。
坦戈利说:“所有古代文明都相信宿命,但对于我们来说,宿命就是运动,宿命就是变化。”坦戈利狂热地迷恋运动,运动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作“自动装置”或“机器雕塑”。瞬间的强力,荒唐的逻辑。坦戈利的机器是反机器的,它们没有使用功能,这种疯狂而无用的机器是对工业文明时代工具理性主义的质疑和生产本位主义的颠覆。
1961年末和1962年初,坦戈利在丹麦哥本哈根和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中分别展示了他的自毁机器《世纪末习作之一》和《世纪末习作之二》。他这些机器里安放了烟火和高爆炸药,因此作品自动毁灭的情景更加惨烈、更加恐怖。这组机动装置作品被人称作是“世纪末习作,可以自毁、精力充沛而富有攻击性的魔鬼雕塑”。
从1962年开始,为了让人看不出他组装机器的现成品的真实面目,坦戈利将他的机器装置涂成黑色,这种欲盖弥彰的作法更增加了作品的荒诞性。在参加了1964年地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和第32届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坦戈利创作了两组分别名为“大型交配机”和“手淫机”机动装置作品,它们是可以在短轨道上迅速移动的机器。
1966年,坦戈利与尼基-德-圣法尔合作创作了《旋转掷球机》(Rotozazas),这是一件观众可以参与玩球的机器,人机互动、人机同乐的过程使作品充满了幽默情趣。显而易见,与德-圣法尔的合作,改变了坦戈利的艺术趣味。他们的作品不再是张牙舞爪、愤世嫉俗的怪物,而变成了令人愉快的可爱之物。这样的喜剧精神在他们晚年合作完成的《斯特拉文斯基喷泉》大型装置作品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德-圣法尔的射击行为艺术
尼基-德-圣法尔(Niki de Saint Phalle)1930年10月29日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法国的银行家,母亲则来自美国纽约的上流社会。7岁前,她名叫卡特琳娜-玛丽-阿涅斯-法尔-德-圣法尔(Catherine Marie-AgnèsFal de Saint Phalle),成年后改名为尼基-德-圣法尔。从1933年至1951年,她生活在纽约,在那里接受教育。1949年,19岁的圣法尔成为美国《生活》杂志的模特儿,她的人生航船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她与家庭特别是与父亲的关系极为紧张,加之1953年在尼斯又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危机,使得她的身心受到了很大伤害。
1955年,德-圣法尔在巴黎结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坦戈利,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并成为新现实主义团体中惟一的女性艺术家。
像许多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一样,德-圣法尔的早期创作也采用的是现成品集成的方式,但作为女性艺术家,德-圣法尔的集成作品也体现了她独特的女性特征。1956—1961年,德-圣法尔通过剪、切和穿孔等手法,创作了许多以魔鬼和儿童为题材的集成作品,她还制作了一些玩具和儿童过家家的物品。这些创作将集成艺术引向一个高度人性化的境界,它们告诉人们,作为工业化极端理性化的产物,集成艺术也可以成为表达情感和驰骋想象的疆域。
从1961年起,德-圣法尔开始参加新现实主义团体的活动和展览。使德-圣法尔一举成名的是她同年6—7月她在巴黎“J”画廊举办的“愿望之火”(Feu à volonté)的个人展览。在这个展览上,她邀请观众用枪向她的装置作品射击。德-圣法尔说:“我认为绘画正在流血,伤害人类的东西也在伤害着绘画。在我眼里,绘画已经变成了一个有感觉有感情的人。”从1961至1963年,德-圣法尔在坦戈利的帮助下组装完成了12件名为《射击》(Tirs)的装置与行为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先后在巴黎、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洛杉矶和纽约等地展出。作为装置艺术,它们是一些专为卡宾枪和手枪制作的靶标。这些靶标由各种材料的现成品组装而成,金属和木板是靶标的支架,一些石膏制品被固定在支架上,而石膏中间则埋藏着一些装满红色颜料的小袋子。当这些袋子被子弹击中时,仿佛鲜血四溅,一个生命体被射杀,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1963年,德-圣法尔完成了一组用化纤布料和塑料植物等材料制作的“女人”(Nanas)系列软雕塑作品。似乎是来自地狱的魔鬼,这些极其臃肿、无比丑陋的布娃娃不仅带着病态,甚至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作为一种不以形式价值为最高追求的作品,它们体现了德-圣法尔以一贯之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和对自我激情的表达。
从1965年起,德-圣法尔的心灵天空豁然开朗,她的“女人”系列作品也突然变得优美快乐起来。此时,她完全放弃了现成品集成的手段,开始采用聚酯材料创作雕塑作品。虽名为雕塑,但严格说来她的这类作品是雕塑和绘画的混合体。她往往要在那些体态丰满、头部和四肢极度简化的人像身上绘上彩色的图案和衣裙,尤其喜欢把人物画成黑色的皮肤。这些被称为“黑色维纳斯”的彩绘雕像,造型稚拙,充满童趣。
1966年,德-圣法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名为《她》(Hon)的大型装置作品。这是一个按照她特有的彩绘雕塑方式制作的巨型裸女像,整个作品长23.5米、高6米、宽10米。它的造型是人体,但功能是建筑,因此这件作品又被叫做“可居住的女人”。女人的腹腔是建筑的大厅,而女性的阴门成了房屋的大门,观众可以通过这扇门进入到这座建筑也就是女性人体的内部。这件作品不带有人体生理学的研究性质,也没有丝毫低级的色情趣味,作为一件仿人体的建筑装置作品,它在带给我们某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情调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女性是生命之源的事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