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从成交额的比较看,香港苏富比此次秋拍“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专场、“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和尤伦斯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三个专场共取得了6.96亿港元的成交额,与春拍三个专场取得的8.46亿港元的成交额相比有所下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近期市场走势的好坏并不能通过这三场拍卖的结果来简单的下以定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三场拍卖可以观察到在目前经济大环境并不稳定的情况下藏家或买家的反应,资本的动向,这些隐藏在数据之外的弦外之音更值得我们去体察。
尤伦斯专场未能Hold住
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争取到了尤伦斯夫妇委托出售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单。尤伦斯夫妇出售藏品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和引发了圈内人士的各种争论。尤伦斯夫妇堪称一个时期内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家之一,他们收藏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在80、90年代创作的一批代表作品。这批本身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吸引了很多藏家,再加上苏富比在宣传方面的营销极为成功,春季拍卖尤伦斯藏品专场拍卖拍出了4.27亿港元的好成绩。此次秋拍苏富比推出的尤伦斯藏品专场拍卖被命名为“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从该专场的题目策划方向来看苏富比拍卖公司应该说是煞费苦心,努力将风格差异较大的参拍作品组织在了“蜕变”这个较为学术化的主题之下。与春拍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为主不同,这场拍卖加入了中国当代艺术“蜕变”的作品类型,比如苏富比拍卖公司近几年一直在力推的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苏富比拍卖公司期望通过这样的策划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的面貌,但这类作品的数量较少,未能充分体现出“蜕变”的策划内涵。另外,这次专场上拍的这批藏品在经典性上要远逊色于春拍,春拍中张晓刚的早期创作《生生息息之爱》、张培力的《X?系列三号》、耿建翌的《灯光下的两个人》、王广义的《毛泽东:P2》等作品都是这些艺术家在85新潮前后的重要创作,而这场拍卖尽管也有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周春芽、丁乙、隋建国等一线艺术家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都不是这些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因此这场拍卖拍品的整体质量打了折扣,成交结果自然不如春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场拍卖的总成交额为1.32亿港元,而春拍“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的成交总额达到了4.27亿港元。这次秋拍该专场只有2件作品成交价格在千万港元以上,100万至1000万港元之间有25件,但在今年春拍中,有12件作品的成交额在1000万港元,45件拍品的成交额在100万至1000万港元之间。高价作品的数量有明显的减少。
尽管成交额明显逊色于春拍,但尤伦斯的名头还是使这场保持了较高的买气。这场拍卖有90件作品上拍,成交84件,成交率高达93%。曾梵志面具系列的作品依然是“票房”的保证。这次上拍的是曾梵志1998年创作的《面具系列1998No.26》,这件作品的估价为1500至2000万港元之间,最终以2026万港元成交,仅比最高估价多了一点点。与其它中国当代艺术家相比,刘野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拍数量少了很多,并且其作品小清新的风格一直拥有众多粉丝,此次上拍的是刘野1996年创作的《齐白石肖像》,估价700至900万港元,最终以1410万港元成交,为刘野过千万港元成交的作品俱乐部中增加了一件。余友涵的作品在本场的表现延续了春拍不错的市场价位,这个专场中上拍的其《圆系列1986-8》,估价180至250万港元,最终以722万港元成交。这也是余友涵目前作品拍卖的第二高价。余友涵本场中另外一件作品是1994年创作的《毛主席生日快乐》,这件作品以458万港元成交,但也仅略微超过最高估价。刘炜作品价格比较稳定,上拍的三件作品的成交价格均在300万港元以上,其1994年创作的《女孩与黄瓜》以326万港元成交;2004年创作的《风景》以350万港元成交;2001年创作的《风景与兔子》以314万港元成交。
顾德新上世纪80年的创作显然受到藏家的追捧,4件作品的成交价格也是越拍越高,其1994年创作的《B48B49B50》以47.5万港元成交;1983年创作的《B05》以59.6万港元成交;1982年创作的《B14》以128万港元成交,1983年创作的《B03》以194万港元成交。除了这几位艺术家之外,本场中其它当代艺术名家作品价格并不如预期理想,如周春芽的《拥抱情人》、刘小东的《三个人妖》均没有超过500万港元。李山、马六明、耿建翌的作品则流拍。
香港苏富比近两年一直在力推装置艺术,但从这场拍卖中藏家对这类作品的反应看,藏家或者说买家对装置作品不是很“感冒”。本场拍卖的封面作品是陈箴的作品《神判》,这个安排体现出苏富比公司的用心,但这件估价在400至600万港元之间的作品最终未能成交。估价过高是这件作品未能成交的表象,说到底装置艺术品目前应该还不是绝大多数藏家偏爱的收藏类型。收藏装置作品首先要收藏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如果是一般的作品,其实收藏意义不大。其次,收藏装置作品需要藏家有更大的场地来收藏、保存作品,这对藏家提出了很高的收藏要求,一般藏家想介入这个版块,难度较大。再次,从投资的角度而言,装置作品不好变现。以上几点应该是装置作品不太好成交,或者说普遍成交价格不高的主要原因。吴山专的装置作品《买就是创造》,估价在50至80万港元之间,也未能成交。所幸陈箴1998年创作的《无间断的声音》以158万港元成交,但也在估价的120至180万港元之间。
与装置类作品不同,影像作品在这场拍卖中整体表现不错。林一林1995年创作的《安全度过林和路》估价在8至12万港元之间,成交价为35万港元,邱志杰的录像作品《唐诗十首》,估价为35至45万港元,最终以略超过最高估价的47.5万港元成交。崔岫闻的代表作品《洗手间》,估价是7万至9万,最终以18.75万港元成交。雕塑作品在这场拍卖中表现略好,尤其是隋建国的作品。隋建国作品《世纪的影子》(十件一组)以578万港元成交,《衣钵》以182万港元成交,展望上拍的两件假山石作品成交一件,成交的作品价格为158万港元。
市场行情“两极分化”
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买家构成从去年到今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其中,如各种艺术基金、各种新资本力量的介入,机构在选择作品时就明显减少了个人买家购买作品时容易出现的盲目性,多了几分专业性。并且现在无论是个人买家和机构类型的买家对于作品的选择都足够挑剔, 已经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还是能保持着高价位,而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远不及前两年市场表现,有的艺术家从市场层面而言几乎出局,这一点无论是在尤伦斯藏品专场拍卖,还是在当代艺术日场拍卖中都非常明显。这次“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中体现出的行情特征则是“两极分化”。这场拍卖有179件作品上拍,成交率只有71.51%。张晓刚、曾梵志、方力钧、刘野的作品依然是能够“Hold住”的。如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大家庭NO.1》就以6562万港元成交,但也仅仅刚刚超过6500万港元的最高估价。在这场拍卖的前10名里面有5件都是曾梵志的作品。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8No.5》以3090万港元成交,另一件《面具系列》以1074万港元成交。方力钧的作品《系列,NO.11》以1018万港元成交,但反观在流拍作品的名单上,即便是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杨少斌、祁志龙、叶永青也均有作品流拍,其它艺术家如杨千、刘大鸿、洪浩、何森的作品也未能如预期易手。 “分化”不仅仅体现在不同艺术家作品行情开始拉开差距,更体现在同一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行情也分化的较为明显是这场拍卖传达的出的信息。
稳健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
从成交结果来看,“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成交率77.4%,总成交额达到3.36亿港元。行情稳健中有增长。赵无极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深受藏家喜爱,无论是其50、60年代的作品还是90年代之后的创作都以高价成交。其中赵无极1968年创作的《10.1.68》,这件尺幅并不大的作品,估价在2500至3500万港元之间,最终以6898万港元成交,成为本场拍卖的第一高价,也创出赵无极个人作品拍卖价格新高。本场拍卖价格前10名中有6件都是赵无极的作品。其它如吴冠中1975年创作的《漓江新篁》以2642万港元成交;朱铭的雕塑《太极系列——单边下势》以2082万港元成交;常玉的作品《曲线裸女》以1634万港元成交,王沂东的作品《花烛夜》以962万港元成交。本场中还推出了不少前辈油画家的纸上作品,但却未能获得藏家的回应。如吴作人、常玉、徐悲鸿的素描纸上作品均遗憾的未能成交,反映出藏家对于素描是一门单独的艺术品的认识不足。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