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操盘手的“基金经”—访艺术品经纪人邵建武 2011-12-03 09:28:33 来源:投资有道 作者:黄辉 点击:
从1982年进入媒体工作以来,邵建武在新华社工作15个年,人民日报社供职15年,现任人民日报美术版、收藏版主编。亲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近20年来的风雨历程,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深厚的行业资源,使邵建武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重要的操盘手之一。

邵建武:一般来说,管理公司不对利润作承诺,有的银行基金采取保底的方式,比如说,他们保证35%的收益,如果做不到,保证同期银行的利率。这种做法是根据中国人的心态设定的,但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有漏洞,管理公司具体操作并不是那么透明,他们可能会增加资金成本,比如可能赚35%,但只计划其中保证的8%,另外的27%做成了成本。

 

对于基金的管理费用,我建议采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即在募集之后,拿出2%作为管理费用,募集到多少拿多少,如果第一期募集到了40%,我们就按照40%的2%作为管理费用。赚钱之后,先归还投资人的本金,再将剩下的利润在投资人、管理公司和中介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监管缺失:有人做,没人管

 

记者:就目前现状而言,您认为国内艺术品基金市场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解决?

 

邵建武:最大的问题就是监管的缺席,"有人做,没人管"。从资金募集,艺术品真伪辨别、价值评估、购买、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盈利核算、退出方式各个环节都如此。行业还缺乏领头羊,缺乏切实可行的模式。

 

首先,在募集资金方面,艺术基金参与人数还是很少,大家积极性虽然高,但真正掏钱的不多,艺术品泡沫说还是很影响人们的投资态度。

 

第二,在中国,拍卖行、画廊、博览会、艺术家、收藏家之间的关系特别复杂,不像西方相对纯粹,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西方艺术品基金模式来做。

 

西方成熟的艺术品基金实际是管理机构和专家团队的合作关系,我们现行的模式还增加了基金所有人这层关系。目前都是按照基金的理论模式来做的。所以,国内很多管理公司都是在探寻自己的模式,适者生存,目前正是艺术品基金的战国时期。

 

第三,缺乏一种完善的估值体制。

 

第四,国外艺术品基金封闭期最少在6年,一般基金回报期在7至10年,甚至更长,等待新一轮艺术行情的更替、变换,这样退出的时机比较成熟,相对长期持有是产生高额回报的必要条件。

 

但目前很多基金急于求成,投资者心态急躁,有的封闭期不到两年,短期操作本身就不符合艺术市场发展规律,甚至有些恶性资本投机炒作,这样会伤害艺术基金和艺术市场。

 

此外,我想呼吁以国家为主导,成立几个各个方向的国家级艺术品基金,通过国家拥有的学术资源主导、为国家积累艺术财富,因为国家拥有的学术力量是最大的、最充分、最有力量的,在调动学术资源时,也是最有力、最全面的。

 

记者:就您多年在艺术市场的经验来看,艺术品基金对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邵建武:艺术基金是好事,作用不仅体现在汇集闲置资金,还应体现其市场导向性作用,是学术的、艺术的和规范性经营方面的导向性。

 

因为通过艺术品基金的规范运作,学术性的保障,能保证艺术品市场的学术台阶越来越高,运行的方式更规范,因为基金既有勤奋的管理人,还有负责的监督人,投资人的监督比任何人严格、认真。

 

记者:如何看待艺术品基金发展前景?

 

邵建武: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近20年的蓬勃发展,艺术品作为另类投资的财富效应日益彰显,基金管理的好坏只是决定了基金管理机构的命运,而不是决定基金的前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艺术品基金的发展只会向前进,不会停滞,更不会倒退。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