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人一等”
“如果有一样东西你卖不动,就把价钱抬高一倍”据说这是“巴塞尔艺术节”奠基人之一、瑞士伟大的经销商恩斯特•贝耶勒的名言。确实,有些人就是更喜欢买价钱高得离谱的东西。泽利泽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认为各类人等藐视价钱平平的东西,怀着敬意甚至是敬畏之心对高价品另眼相看。经销商格里姆彻则说,“我觉得人们经常把艺术品的价钱当成一个战利品。”
2006年,成群的人在纽约一家私人博物馆Neue Galerie前排队,要瞻仰古斯塔夫•克林姆所作的画像。他们此举并非出于对古斯塔夫的热爱,而是因为他们听说博物馆的创建人、化妆品公司的传人罗纳德•劳德付出1.35亿美元据为己有。
社会学家米奇•阿沃拉菲亚对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做过研究,他说,有时候,钱的魔力不言而喻。“一位炒手曾对我说,‘你看不见的,但是房间里到处都是钱,成百万百万的,在空中飞来飞去。’说这话时,他眼放快乐的光芒。这是钱带来的兴奋,连我都能感觉到。”昂贵的艺术品也能给我们带来一样的兴奋。一位深信为了艺术才买艺术的收藏家也承认,一旦他手中的艺术品的价值飞涨,他也将会沐浴于“繁荣的万丈光芒”之中。
那些以破纪录的高价买艺术的人们不仅仅是为了那种“光芒”。(更不是为了一幅令人思考的画带来的那种快乐,这种画在任何一家展览馆花20美元就可以得到。)他们购买的是炫耀的资本。“就像,‘你买了那件开价10亿的毕加索?’”格里姆彻说。阿沃拉菲亚则解释说,他所研究的金融家们会“恬不知耻”地公开自己玩物的价钱,因为,在他们圈子里,所买的东西没有其标价重要。艺术品没有实用性,所以花多少钱都极有说服力。其他就不同了,买游艇就像买了小船,脱不了实用俗性。毕加索的杰作则是绝无仅有。《会说话的价格》是对购买艺术品的意义做出最好研究的一本书。其作者、荷兰社会学家奥拉夫•威尔舒斯将豪买艺术品的行为和太平洋西北边上北美印第安人的冬季赠礼节相提并论。这个节日的目的是大方地赠送甚至是毁掉个人财富,多多益善,以此表明自己有这个本钱。而在高端艺术品市场,同样地,收藏家们为了占据“高人一等”的地位展开竞争,导致价钱不断攀升。
钱比美更容易衡量
我曾经问纽约大收藏家艾格尼斯•冈德一个问题:如果她的收藏品价值减半,她如何作想?她答道,“没什么什么不同,”因为展览馆许诺接收她的大部分收藏品。然后,我问她,如果价钱翻倍了呢。她答道,“显然,价格上涨是件好事,”因为那证明了自己的收藏品有文化价值。
《新闻周刊》科尔比·卡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