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多数收藏家为艺术斥资数百万的原因是他们真心地相信其中的艺术价值。洛杉矶杰出的收藏家艾利•布劳德与他同样热爱艺术的妻子在迈阿密艺术节购物,在都市照片展位那里以适度的价钱15万买到辛迪•谢尔曼的一些早期照片,不久之后在休息时他对我说,“我们认为购买艺术品不是投资,我们获得心理享受。我喜欢回家看我们墙上的艺术。” 美是艺术市场的基石。只是,美之外人们希望从艺术作品中得到的东西往往跟钱有关。纽约最大的经销商之一告诉荷兰社会学家威尔舒斯说,收藏家“永远需要一个解释来说明自己为何会花那么多钱,有时候是实际价值的1.4倍,来买一件艺术品。他们整天都想听到一个声音对他们说他们的购买行为是靠谱的。”而衡量艺术购买的美“感(sense)”的最简易方法是看那件艺术品卖多少“钱”(cents)。当你寻找伟大艺术作品的时候,你往往会通过价格标签找到它。
2006年那些排队看劳德展出的克林姆作品的人们一定是认为自己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品时,自己看到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品。他们错了。几乎没有人认为克林姆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经销商格里姆彻所说的,“两个人就可以造就一个市场。”那么,50年之后,是否还会有两个人愿意为克林姆的作品以破纪录的价格进行交易?对此他感到怀疑。
猎奇的乐趣
在艺术市场上,收藏家认为猎取的乐趣和艺术一样重要。一位高端艺术市场的顾问说收藏家“就像一个病人……他们喜欢购物,喜欢购买艺术品。这是来自深层的原动力。猎奇和收藏,这本身已是老生常谈了。”拍卖师德普尔解释说,没有猎物就没有狩猎的乐趣。这也是古典大师作品市场冷清下来的缘故,而他们之后某些艺术家,如沃霍尔和毕加索等,艺术品数量多,风格和模式多样,因此,购买他们的作品还能带来乐趣。德普尔接着说,对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你可以分类收藏,如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然后逐类升级,最后找到10个有同样“爱好” 的买家,保证你能挣到大钱。
如果像“迈阿密巴塞尔”这样的大型艺术节不是思考艺术的好地方---确实也不是,它们将会长盛不衰,因为那里有极佳的购物环境。威尔舒斯说,这可能是当代艺术在过去的5年多里可以卖出高价的原因所在。购买活着的艺术家的作品显得更有乐趣。而且,如果你花大价钱买了新生艺术家的作品且成了头条新闻,你就是一个新潮的领潮人,无需等艺术历史学者对艺术品品头论足之后才买到。只需要花掉那些钱---1%富豪能做到的最简易的事情之一-----你就像是一个彩车司机,将车开了出去,你的朋友就会跳上来,不久你的眼光就会得到认可,投资就会得到回报。
“新钱”干扰市场
BRIC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钱越来越多,那里的巨头想通过购买艺术品的方式融入富裕的西方主流社会,非巨头们则追求紧身牛仔裤和痴迷Lady Gaga。本身就是一个亿万富翁的布劳德说这些新的艺术买家“根本不把钱当回事。”这些“艺术巨头”已经使一般富人到了买不起艺术品的境地。大西洋中部地区的一位资深收藏家说他过去经常以“数百万或者1-4千万的价钱”买入格哈德•里希克的作品。但是,那么多的新钱涌入(俄罗斯人狂爱里希克),以10倍的上述价钱买到都算是幸运的了。“我发现我喜欢的作品我买不起了,买得起的自己又不喜欢。”
来自纽约的他的一位同行也说现在若想买到一件著名艺术家杰夫•昆斯的作品,难度很大,就连亿万富翁也要排队,得通过经销商。那些时运不济的人,或者说是不懂规则的,只有参加拍卖会做砧板上的肉了。收藏家说,一件多人想买的作品需要翻倍付出,那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基本要求。”还得看其他人是否同意。他说,“弗朗索瓦·皮诺要抢在伯纳德·阿尔诺之前,而艾利•布劳德又要抢在弗朗索瓦·皮诺之前。”这些豪买大户的名字脱口而出。
高额赞助费
顶级收藏家不是一般的顾客。如果他们的钱花得对路,就相当于花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文化守护神。买有一队宾利,人们也不会把你当神看,但是,如果你有一组理查德•塞拉斯的作品,你就成为了文化的拥趸。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家泽拉泽这样说,购买艺术品是可以把经商得到的”黑钱”洗成高贵的“文化钱”的渠道之一。艺术品定价专家威尔舒斯说收藏家们认为艺术消费是赠给艺术家的礼物,甚至是一种为了艺术的更高境界所做的牺牲。因此,出售自己所买的作品几乎就成了一个禁忌。以正直闻名的收藏家冈德说只有为了慈善事业她才可能出售她的藏品;布劳德则说他也不卖,“升值的时候,我们就会多买保险。”
正如那些北美印第安人在冬季赠礼节上尽可能多地放弃他们的财富一样,很多动机促使富裕的收藏家们将他们的财富尽可能多地“转换”成文化。购买一艘大游艇那是“卑鄙的,让人难于理解。”纽约收藏家说道,“我更尊重购买艺术品的人。”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