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时-2 》 油画 146x112cm
彭锋:我们开一个比较小型的研讨会,我觉得大家可以放开。我们让艺术家先说,批评家后说。徐晨阳的作品,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么多年,在国外做过很多展览,但在国内做展览很少,他以前在日本,我们先听听徐晨阳的想法,我们首先欢迎徐晨阳先生!
徐晨阳:实际上介绍作品对于画家来说,是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今天有这么多的美术家,评论家在这里,所以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做这些多余的解释,但是思虑再三,觉得还是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因为我常年在日本,06年回到国内,到现在五年了,今天这个展览,在国内的第一个展览。大家对我的作品见得不多。
首先我想谈一谈绘画对于我意味着什么?记得小时候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沉迷于用圆珠笔在纸上画画,一画就会画两三个小时,直到把纸画得满满的画。那时候画画即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得到夸奖,现在回想,也许从那时候起,对于我来说,画画就完全只是一种自己个人的需要。
我是一个习惯于内观的人,很少有要直接表现外部客观世界的冲动。比如看到一个吸引我的风景,或者其它让我触动的对象,我会欣赏,会赞叹,但很少有在画布上将其再现出来的欲望。尽管我的作品呈现着具象的形态,但在实际创作中,很少会在画面上直接写生所画对象,即使对象就在眼前。实物虽然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总觉得太过具体。我希望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画画也可以说是我通向内心的途径,它不是面对外部表现而是向内的挖掘过程。自己的一幅画是否完成,取决于能否到达心里的某个点上,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内观之后的外化。这有点像一种矿物质的结晶,它存在于内心的深处,在外部刺激和作用下慢慢形成。当然它是意念,是心绪与情感,而非物质的形态。绘画是将其外化的方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面所表现的是我内心的一种风景,是一种"心象的风景"、我称之为"心象绘画"。
探究这种"心象绘画"表述方式的由来,我觉得是与自己的体质与性格不可分的,同时也是自幼受到传统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觉得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于对世界的观看方式上,其视线是内向的,投射于心灵,是一种内观。纵观中国千年以来的绘画史,很多杰出的绘画作品都是这种观看与表达方式的体现。
就像我们很熟悉的《溪山行旅图》或者是郭熙的《早春图》,画中所精心描绘的并非现实的某座山峰,某个景观,而是画家的胸中丘壑。虽然画面所呈现的似乎很具像,甚至有着超越现实的真实,但那是一种心象的风景。
现在,谈到中国的艺术传统,“意象”一词用的比较多,“意象”就是寓“意”之“象”以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我个人觉得“意象”具有直觉性、即兴发散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特征。
"心象"在心理学里的含义是: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称为知觉形象,而这种知觉形象的组织样式则称为"心象"。这里的形象具有主观性,有一个主观对客观的提炼和再创造。
我认为“心象绘画”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描述和外溢,具有经验性、沉淀性,并更具个人化特征。
正如前面提到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家描绘的是一座存在于内心的北方的大山,黑黑的一个大块,充满着神性,如一个生灵般的在呼吸。这里的山是画家的心念与印象里山的形象的混合物,是“心”与“象”的凝固体。“心象绘画”在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具象性,甚至显得很“真实”,但其内核是“主观”。
我觉得东方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心的艺术,也是通过走近本我,而达到关照外界的人生态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