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气”
“我总记得中学老师对我们的一句鼓励——直冲理想,不要东张西望。”此次以作品《复活的前奏》参展的清华大学雕塑系研究生袁佳,在介绍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他不愿被传统雕塑的漫长创作过程消磨掉想象力,采用木头作为关节这种更加直接的材料和创作方法,在寻找木头、挑选木头的颜色、纹理、质地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被激发了,“这种体验令人享受”。
创造性是青年的特质,也是本次展览区别于其他全国性展览的一个重要特征。《美术观察》主编李一认为,通过作品可看出,展览亮点之一是“青年画家画青年”,画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梦想,从题材和主题上非常突出。这些作品包括《今夜不回家》、《无人接听》、《在路上》等等,展示了青年的各个侧面,也使得人们借此了解当下的青年画家,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版画《寄给天堂的信》讲述的是用自制的小小的邮票、信封不断给去世的外婆写信的故事,以非常个人化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材料有专门研究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明哲,对年轻的艺术家突破画种的限制的创新给予了肯定。
仍有不少专家对展览散发的青春朝气给予了更多期待。“不少青年画家少年老成,虽然是当代青年,但是创作上、思想上受到了传统的束缚,这可能是导致朝气缺乏的一个原因,青年艺术还是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造,哪怕有些粗糙,但创造力不能丢失。”王镛指出,“朝气应当从生活当中来”。
曾在2008年青年美展获奖的青年画家李传真,此次又以《在路上》获得优秀作品奖。他说:“我就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敢画,不计较画作是不是能获奖。”他长期关注农民工,总能出奇制胜,“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的瞎折腾、瞎实验如此多的包容。”
艺术的理想与现实
本次展览吸引了全国近万名青年画家投稿参与,而展览当天参加研讨会的各地画家之多,也让美术评论家们着实感受到青年的艺术热情,中国美术馆七楼报告厅显得既充实又温暖。
针对大家热议的写实绘画仍占主流的现象,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认为,整体画风平和、更注重技巧等表象背后,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逐渐摆脱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模仿而呈现的一种自信。对西方的模仿明显减少,在油画创作中带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笔墨韵味。但他同时指出:“青年画家缺乏写生,太过于依赖照片的现象值得警醒。在写生中观察自然、观照自身,并从中感悟前人没有悟到的东西,这样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油画中震撼心灵的东西欠缺,中国画里表达诗情画意的意境的作品较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认为:“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我们要一直探索的内容。青年艺术家最该具备的,是一种艺术理想,要有一种对生命感悟的人文情怀。”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对此表示:“这可能与这一代人身上没有较强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担当意识有关。面对消费主义热潮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青年画家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精神,挺起艺术的脊梁,思考中国文化在世界格局当中的地位,这是我想提醒年轻艺术家思考的问题。”
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的青年画家李学锋,虽然如今生活在大连,但近几年的主要作品都跟内蒙古有关,他说自己每年会定期去草原看一看,因为所有的记忆和情感都与那里相连。“我希望自己能够有一颗平静的心慢慢去体会那些记忆,并在绘画中一点点地呈现出来。”
艺术的理想不仅需要照进现实,更需要文化的深层积淀。有了学养的积累、经验的获得以及宽广的视野,加上扎实的造型功力,才能实现真正的“青涩蜕变”。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