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融化”成为2011年艺术品市场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这一年,各种艺术品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文化产权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但表象繁荣下隐藏着各种问题。
12月14日,在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上,艺术品市场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与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的西方金融界相比,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收藏层不稳定、估值体系缺失、监管体系不完备以及艺术品在银行抵押和投保上得不到认可的硬伤。
2010年的16件天价艺术品,宣告了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亿元时代”。丰厚利润的吸引以及股市和楼市的挤压,使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将资本转入艺术品市场,希冀从中分得一杯羹。过去,收藏通常只是一种个人爱好,如今,随着机构的介入,艺术品市场渐由“单打独斗”向“集体作战”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身影越来越明显,艺术品与金融资本的交集也越来越多。
99艺术网董事长杨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操作中,由于尚没有配套措施的严格监控,客户的资金安全难以保障,一旦有机构和个人抱着投机心态进入艺术品市场,对整个市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之前爆出的天津文交所的丑闻,就是钻了游戏规则的空子,恶意炒作,一个月内把一个艺术家的身价抬高了几十倍。
世邦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何亦农告诉本报记者,国内目前缺失权威的抵押机构。她介绍,国外的艺术银行服务项目已经非常成熟,藏家可以将艺术品藏品保单交由银行保管,以艺术品为担保从银行领取资金,或者将藏品“租借”给银行举办展览等,获取额外的收入。但这一套体系在国内是缺失的,目前只能靠金融公司的自律来规避风险。
艺术品市场一向鱼龙混杂,6月份爆出的“徐悲鸿天价假画事件”更是让人感叹“这里的水很深”。华夏传承拍卖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拍卖行的监管体制尚不完善,审批阶段比较严格,但也只是对资产进行把控,拍卖行一旦成立,监管的重任就只能落在舆论、收藏者和行业自律上。
资本联姻艺术,引来一些争议,磨合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但众位专业人士仍看好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在变化无常的股市和动荡不安的楼市面前,他们认为,艺术品市场出现的这些问题瑕不掩瑜,他们更期待在“暴露——解决”的过程中,整个艺术品市场能够成长、成熟。
【相关阅读】
【图文直播】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CAMS2011) 【视频】携"亿元"以运"资本" 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开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