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Andy Warhol创立“工厂”,把艺术品成批生产,“没顶”会不会沿着这条路走?
徐震:其实 Andy Warhol的“工厂”正好与我们相反。他们是披着艺术品外衣的商品,而我们,是披着商品外衣的艺术品。这些没有好坏,只是性质不一样,观众的喜好不同。单纯说商业这两个字,意义不大。
记者:如今不少艺术家都放弃孤军奋战,常以团体的形式亮相,“多数”在你看来是发展必然,还是只是一个阶段?
徐震:这是考验一个艺术家的想法。外界普遍觉得艺术家光有灵感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光靠灵感是没用的,现在艺术家压力很大。有灵感,把东西做出来了,别人说你商业化;你开始商业了,别人开始议论你灵感没了。很多人就在这种纠结中发展,一晃就到了40岁。接着又要担心年轻一代赶上你了……自己给自己很多压力。
我觉得,一帮人混,容易成功。但有的艺术家,像杨福东,则更适合一个人。我这样的人,精力旺盛,东搞西窜,就又不一样。
记者:“没顶”会对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
徐震:艺术太不靠谱了。现在“没顶”的作用还不大,还是被当代艺术原有系统所消化。我其实是希望通过这个公司,能让艺术家与画廊、美术馆的关系与此前不同,让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与此前不同。
对于公司,我可乐观了。我觉得一定要把“没顶”做成一个可口可乐一样的公司,将来我儿子也在那儿工作,我女儿也在那儿工作……但现在,谁知道呢?
记者:与陈冠希合作想必是你无法绕开的问题。起因是什么?可以算是“没顶”的一次炒作吗?
徐震:大家不是都喜欢炒作吗?(大笑) 其实这个事情的意义就在于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和他们合作,就可以了。我们这次合作挺愉快的。
这次主要合作是两幅画和一个摄像机装置——摄像机按下去是拍摄,放掉就是不拍。机器是全手工制作的,只能连续拍一个小时。他们叫EDC,我们叫MADEIN,所以这就叫MADEIN EDC,东西本身叫“喷摄器”——与LOMO差不多,质量不是那么好,经常容易坏,不负责保修。我自己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玩儿的,价格也不贵。此外,他画了一些东西,拍了一些东西,我们把它做成布艺,包括那种电玩城的“抓娃娃机”,机器里放的是陈冠希自己做的心肝肺什么的。
我以前也经常觉得,与影视明星合作出的艺术品都很差。我想打破这个怪圈,做些好东西,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基本达到。陈冠希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很讲究效率。
记者:婚后的家庭生活对你的艺术创作会产生影响吗?
徐震:就是很累,体力上的累。我现在有两个孩子,每天8点起床,开始上班,6、7点下班,有时与艺术家开会要到半夜才结束。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而且因为身兼数职,精力付出更多,所以基本没有娱乐生活。我和我太太看个《丁丁历险记》,还要反复盘算,看哪个时间有空,孩子又都睡觉了才能去。
可即使这样,我觉得对创作也不会有影响。相反,我所能做的比那些天天泡酒吧的艺术家更丰富,也更多。我负责地说,“没顶”一年创作的项目,抵得上那些人10年的创作。我们一年能出100多个作品。即便是等待灵感来临,我相信我的准备也会比那些泡酒吧的艺术家要充分吧?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