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进入艺术品市场看来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在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进入艺术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仍然是一种冒险。在“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上,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艺术品市场的专家,甚至是现场的媒体,最关注的仍然是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试水艺术品市场的金融机构,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评估体系的缺失。何亦农说:“这个问题不解决,艺术品金融化的市场走不远。”没有第三方有公信力的估值,艺术的门外汉肯定是不敢进入这个市场的,而对于买和卖要分控的基金,估值的依据依然是一个尴尬的问题,现在的依据除了拍卖行的纪录,没有其他的。而众所周知,拍卖行的纪录并不排除自买自卖的可能。
何亦农尤其强调艺术话语权的问题。中国在西方艺术市场上是没有话语权的,尤其是在当代。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还要引进国外一些估价师等基本的国际准则,建立一个中国标准的、跟国际匹配的估价体系。目前更多的应该考虑怎么增加中国的软实力,在国际上有话语权的同时建立自己的国际标准、艺术标准,然后办国际品牌的双年展,把自己真正的价值符号推向国际,被国际认可。“这个路是需要大家共同来走下去的,就像现在从无到有已经开始有很多人在做数据库,在做这样的研究,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呼吁。”
吕益民也认为,艺术品金融化,首先要解决艺术品的资产化问题,而目前我们国家远远还没走到这一步。他说:“我们一直在呼吁要给艺术品一个资产的名分。目前艺术品只有财富之名,而没有资产之实。什么意思呢?我们所有的资产只要叫为资产的东西,咱们都有评估机构,都有相对的各种像会计师、审计、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等一大堆中介机构服务,财政部会下达不同标准,比如说资本市场要上市了,哪家评估机构评估的可以去上市,支持上市等等,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财政部没有认定说哪家评估机构评估出来的艺术品可以认可,价格就可以认可。”但吕益民同时也强调,“资产化的问题没有解决,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一个尝试,这种尝试有利于去解决艺术品资产化的问题。”
从时间期限来讲,艺术品金融产品目前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时间的错后问题。苏富比、佳士得有过统计,一件艺术品要通过拍卖公司的周转必须要6至7年的时间,显而易见,如果让信托公司或者金融机构发一个6至7年以上的产品,从目前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做尝试。吕益民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一种开放式的产品。因为它既然是一种资产,我们能够把它做投资了,我们就可以以开放式的方法,不断地有资金进来,不断地有资金出去,也会有一个定期的估值,以这种方式解决周期性的问题。”
在金融资本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时候,多数金融机构和艺术品市场的专家都保持了相对保守的态度,柴宁认为在现阶段直接对艺术品投资寻求在短期内的回报是有风险的。他比较认同使用一些相对安全的方式,比如说抵押贷款,他觉得在今天中国艺术市场还有很多缺失的情况下,不宜过于激进。“拍卖公司整个的运作需要一些融资的服务,包括我们的很多客户如何把他们购买的大量艺术品盘活?可能都需要这种抵押贷款的金融服务,这个目前银行好像直接做不了,可能通过信托,通过一些其他的金融产品,可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艺术品和金融结合的点。”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