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 究竟什么叫“学术性”?
本人在北京艺术界媒体混迹三年有余,在各个艺术区的美术馆、画廊及艺术机构看过大大小小不少于300多个展览,采访过数位艺术家及策展人,几乎所有的画廊或是主办方负责人都会说:“我们做的都是学术性比较强的展览。” 所展出的艺术家作品的品质在本人看来优劣均有,然而对艺术作品的评论基本上都是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个“学术性”不仅体现在展览前言和评论上,还有之后的研讨会。对此我疑惑不解,一群都彼此非常熟悉的艺术家或评论家坐一起,互相聊聊,这样的研讨会也算是非常具有“学术性”?
另外,现在宋庄苦苦耕耘的未名艺术家们也都学会了跟风儿,明着说自己是非常踏实地潜心创作,暗地里也知道给自己作品贴金。都快饿死了,谈起自己不着四六的作品时,也往往会说:“我这个作品是很有学术性的。”
那么我想请教:究竟什么叫“学术性”?
二问 何为“当代艺术史”?
当代艺术史是否就是由批评家写作的类似百度一样的搜索引擎?自一条时间线索横轴开始,这个横轴基本由一个时间段组成,比如1980—2000 、2000—2010的当代艺术等等一类,然后把那个时代的几位代表性艺术家简历顺一遍,再加入各种当时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艺术家的评论文章,这类写作方式最为普遍。那么我认为这种“艺术史”的表达非常局限,“史”的概念虽然有了,但过于简约,文章收录基本全是向天捧;虽然梳理了艺术家的成就,但只是一个基本表面的呈现,对立批评面的文章基本没有,这起码的缺失了作为“艺术史”梳理的客观表现,难以称为“艺术史”。
如果是上述的情况,我想本人完全有能力也编纂一部“当代艺术史”,并且可通过网络可随意征集,免去种种由“关系”带来的圈子化和出资买文的问题,我会直截了当的写出广告词:
各位艺术家想进美术史么,图书及网上可查。确认后付款,亲,进后资料包邮哦。
当然,业界的评论家们会认为这是胡闹,所以我想请教:何为“当代艺术史”?
三问 如何树立“中国艺术价值判断”?
在各种有关国内艺术评论的文章中,有人不屑于中国化的艺术作品,说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为此分门别类,管这类评论人士叫“左派”或“极左”;另有一方按照西方艺术史的标准体系来衡量中国艺术家作品,这方人士把中国艺术放到“全球化”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判,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式的评论。
还有,就是以政治方式划分的中国艺术:既“官方”和“在野”的分类。
所以我想问:如何树立“中国艺术价值判断”?
这不仅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问题,同时更是摆在整个中国艺术界的问题。
对于以上三问,本人才疏学浅经薄验脆,终日浸在业内,颇有“缘在山中” 之惑,故此不耻下问,还望各位有识之士不吝赐文。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