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现场中变化的,格林伯格与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变化有着一致的过程,即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主张,马尔库塞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依德主义结合起来,强调用形式异在对社会的大拒斥,与格林伯格的批评理论有着共同点——精英的、个体的、能与社会保持一种异在的关系的艺术,都为这些思想家们所共同遵守,格林伯格在这场新马克思主义建构中是一个具体的艺术批评家,他设计和推动了一个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方向,即抽象表现主义,当然这是针对格林伯格在1930年到1950年的活动状况,我们可以从格林伯格的绘画与雕塑批评中看到,拓展它的媒介而让艺术从独立媒介中体现出前卫的革命政治,以用来批判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成了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特征,既不是没有针对性的抽象形式,也不是庸俗社会反映论的,格林伯格所要求的形式因素,既组成了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有效手段,也从这些形式因素中表明了一种政治态度,这种政治态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活动的艺术明显划清了界限,就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从列宁开始,艺术应该宣传和弘扬党的政策挫败对立派,一直到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内部划分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的批判回归到意识和观念,当然用苏联马克思主义可以称它为唯心主义——格林伯格结合了康德的美学,就像马尔库塞用马克思主义结合弗洛依德心理学那样。但是,这种形式主义批判不是一直具有批判性的,特别当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到了宏大叙事以后,启蒙理念已经在社会上失效,新马克思主义也出现了问题,它是一个革命政治理念建构起来的艺术批评,但又是一个不会再有政治对应的艺术批评,而只是一种对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纠正,并在自觉疏远共产主义组织的政治实践中与苏联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保持一种批判的关系,所以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文化理论,而不是一种政治实践。在艺术与文化中寻找到相对自主的领域,能够让他们在这个领域中个体自由,是这种新马克思主义的趣味,而他们又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的问题,比如,马尔库塞对高度化管理而来的程式化,文化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导致的人的单向度化予以批判,使得新马克思主义把精神范畴放到了首要位置并成为这种理论的核心,也造就了新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的,精神的,抽象的精英世界。这种精英主义在1960年代后的格林伯格批评理论中越战越猛。但是,新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遭受挫败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它难免带有那个时期的特征,要远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而回到心理学政治。这种理论产生了格林伯格的抽象表现主义,但却失去了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其实这也是整个新马克思主义到了后现代以后走向衰弱的原因,因为这种抽象的精神面对活生生的社会只会失语,原来的政治大拒斥,比如抽象表现主义拒斥庸俗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在后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精神的突破点,所以重新找回具体的社会的艺术,就构成了下一轮的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让艺术回到更宽广的社会现场也是格林伯格批评理论后的一种新的方向。
从1939年的《前卫与庸俗》到1967年的《前卫在何方?》正好标志着格林伯格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开始和结束,我们还可以从格林伯格的1961年写的《现代主义绘画》中看到格林伯格对他自己的康德式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所以1960年代后的格林伯格主要的精力就是反对那种离开的格林伯格前卫假设的“波普艺术”,但这并不是说格林伯格天生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批评家,如果是铁板一块,格林伯格不会创造出如此有价值的艺术批评。格林伯格是一个康德式超越的理论家,比如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后,他又推出了后绘画性抽象,但这种格林伯格的批评系统只能作为在特定时期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前卫,而格林伯格坚守自己从1930年代就形成的理论主张,也希望看到在他这个前卫范围内的自我批判,所以使得格林伯格到了1960年代后,当艺术再次从绘画转到艺术与社会结合,然后重新开始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未竟事业后,格林伯格仍然坚持绘画的前卫,而否定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那样的前卫,当然这是格林伯格逻辑必然,我们在格林伯格的《前卫与庸俗》一文中已经知道,格林伯格必然会反对波普艺术,因为文化工业,代表着资本主义的庸俗文化,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早在这篇1939年《前卫与庸俗》中受到强烈的批判,而格林伯格把波普艺术作为文化工业来看,像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那样,也是格林伯格从一开始介入艺术批评就不愿意看到的艺术,对应前卫的是庸俗,而波普艺术在格林伯格看来就是庸俗艺术,所以也有了《前卫在何方?》一文中不承认波普艺术是前卫的结论。当然关于波普艺术是不是庸俗艺术,那需要新一轮的理论来解释,就像格林伯格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解释而使抽象表现主义成为前卫艺术那样,这个工作不是格林伯格能完成的,对格林伯格来说,面对后现代的前卫的来临,格林伯格的工作就是反对,在反对中突出他的理论的性格,格林伯格依然用着他的康德式的马克思主义反对着波普艺术,在格林伯格眼里,波普艺术只是一时的“新奇艺术”,就像放在商店货架上的新品产品,很快就会消失的。艺术史只有通过绘画性介入的革命才能推向前进,所以有了1960年代的格林伯格的后绘画性抽象作为他的前卫后续。当然,格林伯格还希望有后绘画性抽象之后的前卫,包括可以取代他的前卫方案,沿着康德式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发展,以至于格林伯格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前三十年推出抽象表现主义,后三十年一口否定波普艺术,以1960年代的艺术史转向后现代的前卫再回头再看格林伯格的理论,特别是看格林伯格对1960年代以后对后前卫艺术发展所持的反对的态度,就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格林伯格在30年代、40年代直到50年代,是拿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的火车头拉着康德美学的车厢往前走,而到了60年代直到90年代,格林伯格变成了要用康德美学的车厢拉着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的火车头走。格林伯格的终结也是新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当然更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会再次将批判从理念到日常行为当中。
注释:
1、王南溟《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前卫”:范围与条件》,见《艺术时代》2009第12期
2、王南溟《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3、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第29页,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
4、同上,第30页
5、同上,第32页
6、 王南溟《革命政治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前卫方案:〈前卫与庸俗〉与〈走向更新的拉奥孔〉》,见《艺术时代》2009年第4期
7、保罗-伍德《现代主义与先锋的理念》,见《美术馆》2007年B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第202-203页。前卫与先锋是一个词,在我的行文中统一用前卫。
8、同上,第212页
9、同上,第213页
10、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第5页,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保罗-伍德《现代主义与先锋的理念》,见《美术馆》2007年B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第203-204页
12、同上,第210-211页
13、同上,第205页
14、比如克莱夫-贝尔就不同意称后印象主义运动为政治上的革命。见克莱夫-贝尔〈艺术〉,第13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薛华译,
15、保罗-伍德《现代主义与先锋的理念》,见《美术馆》2007年B辑,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第208页
16、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第275页,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出版,2009年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