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凯恩:旅行的意义 2011-12-30 09:54:11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侯瀚如 点击:
录像的发明并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而迅速普及,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旅行的理由和可能性。罗伯特-凯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他的影像创作,在当时,录像还是一种非常少见且极具实验性的媒介,因此凯恩无疑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先锋。一直持续到今天,他仍然坚持着在影像领域的探索和尝试,不仅创作了大量记

罗伯特-凯恩 《香江颂》 1989年

罗伯特-凯恩 《香江颂》 1989年

 

影像,身处两场睡梦之间

 

罗伯特-凯恩的作品至今已被广泛展出。除了在各大国际艺术机构和电影节中作为影像展出外,也同样作为装置艺术在各大美术馆和其他公共空间展出。 尤其是在某些地方作为影像装置展出时,作品仿佛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在不同的空间中,通过图像和声音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有意思的是,另一方面,凯恩的作品也通过DVD这种更私密更个人的观看手段被传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中,都可以观看。就我个人的切身经验而言,我就是在越洋飞机上观看和感受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凯恩的作品,不仅见证了他持续在全球游历的经历,更不时将观者卷进其略带鬼魅色彩的记忆漩涡中。穿梭于现实场景和虚幻世界中,观者被带入了一个存在的新领域,这个领域横跨了地理和心理两个世界。而这一切体验可以仅仅发生在你手上拿着的小型屏幕上。也许,凯恩最令我感动和印象深刻的时刻,就是当我在轰鸣的越洋飞机上醒来的时候……正是在这种时刻,作品最大程度地触动到我们的心灵深处。这种感受是完全感性的,伴随着飞机引擎的轰鸣声,有一种神秘的静谧。

 

1983年的《时间刚好》中,火车车窗外快速飞逝的风景形成了一幅抽象画,一个美丽的女子安静地端坐在火车沙发上;2003年的《紧抱》中,如水墨画和无意识般出现的面孔形成了高深又极富对比感的组合。凝视着这些作品,我突然发现凯恩的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卧游”异曲同工。所谓“卧游”,指的是古人躺在自己的床上欣赏手中的绘画,就好似真的在游历大江山川一般。这是古老的中国山水画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蕴含美学和存在学的乌托邦。

 

宗炳是著名的山水画家(375-443年间),曾游历大江南北寄情于山水间,在他的晚年,他将毕生所见的风景都画在他屋子的墙上。躺在床上观看这些风景的细部,让画家回忆起了过往游历,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实现“天人合一”。这是艺术家最大的成就。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净化自己的心灵,进入“道”的境界,现实和虚幻、梦想和生活合为一体。事实上,“卧游”在很多场合下都被翻译成“梦游”,宗炳的理论在当时极具先锋性,为后世的很多中国画家奠定了创作的基础。

 

而反观罗伯特-凯恩的作品,运用了最当代的媒介——电子数码图像和声音。他喜欢在作品中呈现“缓慢”,正如宗炳在观看作品回忆过往一般。或者更准确地说,这就是两场睡梦间的旅行——半梦半醒的状态,有意无意,却享受其中。正如凯恩自己所说的:

 

举例来说,慢镜头贯穿于我的作品,成为我创作中最具标志性的特点之一:它试图在那些彼此不可见、隐形的事物之间,延展出崭新的部分。就像一场开放的讲演,观众在放慢的图像中找到自我的投射,并得以在其中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当然,在这“慢镜头”中还是有内容的,有那些需要达到的张力和悬念,最终如同罗兰-巴特在其《明室:摄影纵横谈》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放缓速度是为了最终获得看到的时间”。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